政策要纠偏,认识也要纠偏
时间:2021-12-13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稳字当先,对今年过于严厉的宏观政策进行了纠偏。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均与偏紧的政策有关,政策纠偏因而非常必要。在政策快速纠偏后,中国经济有望在2022年迎来开门红。

偏颇的政策反映了政策背后的不当认识。因此,仅政策纠偏还不够,还需纠偏政策背后的认识。相信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才会用较大篇幅论述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中国经济而言,需要正确认识的问题绝不仅止于公报中论及的共同富裕、资本、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碳达峰碳中和这五方面。会议公报中还要求领导经济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

随着经济政策的纠偏,以及经济政策背后之认识的逐步纠偏,相信中国经济在短期内就会复苏,并在长期运行得更稳健。

2021年12月8日到10日,我国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时间上看,今年这次会议是2009年之后开得最早的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毋庸讳言。而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明年又要召开“二十大”的背景下,今年的这次会议尤为重要。

政策要纠偏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宏观政策纠偏的明确信号。从会后发布的新闻公报来看,“稳”是此次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词。会议要求“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1】而在2020年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被单列为主要任务的反垄断、地产调控和双碳政策,在今年的公报中则不再单列,论述篇幅明显减少。从这些措辞变化中可以读出,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过于严厉的宏观政策进行了纠偏。

因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均与偏紧的政策有关,所以政策纠偏非常必要。会议公报中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需求收缩”的提法在近20年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首次出现。需求收缩的原因不在外需而在内需,缘于国内政策对基建和地产的打压。一直到今年11月,我国出口单月同比增速仍然有22%,稳健性屡超预期。而到今年10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单月同比增速就已经下滑到-2.1%。同期,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也只有4.9%。而在投资和消费下滑的背后,是今年偏紧的财政和地产调控政策对基建和地产投资的打压。到今年10月,国内基建和地产的两项投资的单月同比增速已经下滑到了-5%附近。正如笔者在今年8月17日发表的《过度冷却的内循环》一文中所论述的那样,今年国内紧缩的宏观政策带来了国内需求的萎缩【2】。

“供给冲击”也是近20年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首次出现的措辞。疫情虽然对今年的供给有扰动,但今年的冲击程度明显小于去年。之所以去年会议公报中没有讲“供给冲击”,今年却又提了,是因为过于严厉的宏观政策才是今年供给冲击的主要来源。今年限产政策既给经济增长带来阻力,也推高了通胀,形成了“滞胀”的压力。因此,在今年3季度我国GDP增速下滑到4.9%的同时,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却在今年10月上升到13.5%,创出20多年来的新高。正如笔者在今年6月22日发表的《当需求扩张遇到供给约束》一文所论述的,行政性的限产政策人为压低了产出,给经济增长增加了阻力【3】。

在内需萎缩和限产约束的双重打压下,我国GDP增速快速回落,在今年3季度跌破5%,并预计会在今年4季度进一步回落。这种情况下预期转弱是很自然的结果。而转弱的预期又会抑制投资和消费动能,令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既然经济面临的压力与国内政策高度相关,国内政策的纠偏应该就能明显带动经济增长复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这意味着稳增长政策的责任被压实到了各级政府,且政策发力要靠前。在政策快速纠偏后,中国经济有望在2022年迎来开门红。

认识也要纠偏

经济政策并非来自真空,而是产生于对经济的某些认识之下。因此,偏颇的政策也就反映了政策背后的不当认识。如果纠偏只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没有纠偏政策背后的认识,就没有在源头上消除政策走偏的可能。因此,仅政策纠偏还不够,还需要纠偏政策背后的认识。相信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才会用较大篇幅论述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公报中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包括共同富裕、资本、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碳达峰碳中和在内五方面的问题。这五方面问题提得非常有针对性,有助于将社会各界观点引导至正确方向,从而在经济发展上形成合力。

论及共同富裕时,会议公报中提到“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