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围绕这一大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的部署把稳定宏观经济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会议新提出了“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等要求。纵观会议通稿,提到36次“保”、28次“政策”、25次“稳”、12次“保障”,均较去年显著增加。
宏观政策为什么要求“稳”
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前瞻部署稳增长,开始强调经济的“不稳固”、超预期降准等,但后期由于房地产调控、能耗双控等政策叠加,三季度中国经济转冷。若照此趋势演化,2022年中国GDP增速有跌破5%的可能性,这不利于“十四五”时期疫情常态化首年的起步信心。本次会议要求“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就是对前期政策叠加导致经济冲击做出了纠正。
财政政策如何提升效能
会议指出“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2021年表述为“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可见2022年对财政发力要求提高。我们认为,2022年财政政策在狭义赤字安排上或比2021年更积极;在地方政府新增债券额度中,可能探索适当降低新增专项债比例,提高新增一般债占比;在财政连续两年大额结余的情况下,2022年广义赤字安排名义可能有所下降,但实际力度依然可观。
2022年的狭义赤字率可能持平于2021年的3.2%,但2022年狭义赤字安排将比2021年更积极。2021年安排狭义赤字35700亿元、赤字率3.2%,隐含的2021年名义GDP增速为9.8%,而2021年中国名义GDP增速预计达到13%左右,根据35700亿元赤字安排计算的实际赤字率仅为3.1%左右。
按照“精准、可持续”的要求,我们认为2022年地方专项债规模可能较2021年减少,从而2022年广义赤字规模可能也会比2021年的8.92万亿元有所下调。这主要是考虑到,在近年来地方专项债规模快速扩张背后,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和风险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是,专项债使用范围多次扩大,用途呈“万能化”之势;二是,专项债要求所对接项目的现金流能够自求平衡。三是,专项债债务可持续性的问题严峻。
2022年广义赤字规模可以下调的基础在于,2020~2021年财政连续两年“超收少支”,为财政“跨周期调节”提供了资金。2020年,全国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两本账实际使用广义赤字8.7万亿元,比预算安排的广义赤字少2.5万亿元。2021年预计仍有3.3万亿元广义赤字安排结余。从而,两年约有5.8万亿元资金可通过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地方财政调入资金和结转结余资金等账户,预留到以后年份使用。
2022年财政政策“提升效能”可能主要体现在:一是,配合“持续改善民生”的目标,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而2022年仍然处于地方隐性债务化解过程中,由于缺乏配套资金支持的渠道,财政支出投向基建的规模难以明显提升。
二是,配合“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目标,适当提高公共消费率,发挥对私人消费的“挤入”效应。
三是,配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推动地方专项债与“十四五”重大项目更好结合,加大财政对绿色转型、专精特新、共同富裕等重点方向的支持。本次会议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财政支出的方向应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形成合力。
货币政策如何灵活适度
会议指出“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近年来,“灵活适度”的表述出现在对2016年、2020年的货币政策部署中,都对应着宽货币、宽信用的年份,而2019年是“松紧适度”,2017年、2018年都提到了“货币总闸门”,2022年货币政策偏向宽松的趋向不言自明。
我们认为,2022年货币政策降准、降息的空间均已打开。一是,2021年掣肘货币政策的通胀问题开始减弱。根据我们预测,PPI同比从2021年11月开始回落,到2022年四季度或将滑入负值;CPI同比则温和上行,三季度有可能上探3%,但这一水平不足以对货币政策形成紧约束。
二是,实体融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展现。2021年以来信贷余额增速持续滑坡,如果排除四季度政府债券的错位发行,那么社融增速已跌破10%。2021年三季度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速连续第二个季度下滑至27.4%,工业部门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也呈现出1.7个百分点的回落。2021年在通胀紧约束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主要以结构性方式应对,2022年在通胀约束明显缓解的背景下采取全局性降息的空间将被打开。
三是,强势人民币汇率的情况下,海外货币政策的外溢性不构成紧约束。过强的人民币汇率给出口企业带来成本压力,当2022年中国出口面临回落时,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会呈现。因此,人民币汇率可以作为调节内外货币政策差异的“稳定器”,释放国内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