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经济如何"稳字当头"?
时间:2021-12-14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核心观点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对2022年的部署,把稳定宏观经济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新提出了“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等要求。纵观会议通稿,提到36次“保”、28次“政策”、25次“稳”、12次“保障”,均较去年显著增加。

一、宏观政策为什么要求“稳”?2021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前瞻部署稳增长,开始强调中国经济的“不稳固”、超预期降准等,但后期由于房地产调控、能耗双控等政策叠加,三季度中国经济快速转冷。若照此趋势演化,2022年中国GDP增速有跌破5%的可能性,这不利于“十四五”疫情常态化首年的起步信心,也不利于“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财政政策如何提升效能?2022年“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对财政发力要求提高。我们认为,2022年财政政策在狭义赤字安排上将比2021年更积极;在地方政府新增债券额度中,可能探索适当降低新增专项债比例;在财政连续两年大额结余的情况下,2022年广义赤字安排名义可能有所下降,但实际力度依然可观。

三、货币政策如何灵活适度?近年来,“灵活适度”的表述出现在对2016年、2020年的货币政策部署中,都对应着宽货币、宽信用的年份,而2019年是松紧适度,2017、2018年都提到了“货币总闸门”,可见2022年货币政策偏向宽松的趋向不言自明。我们认为,2022年货币政策降准、降息的空间均已打开。

四、如何理解扩大内需的战略高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1年的部署中开始把扩大内需提高到“战略”高度,统领于“双循环”的顶层设计理念。新冠疫情以来,中国经济在“双循环”中更加依赖于外循环,2022年在外循环贡献趋于减弱的背景下,内循环的重要性势必进一步凸显。

五、如何实现房地产业良性循环?2022年经济工作中对房地产的部署更加注重“加强预期引导”。“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银保监会在10月21日的表述是“对首套房购房者予以支持”),“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相比于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把良性循环放在了前面)。我们认为,不宜线性外推式地对2022年中国房地产投资过于悲观。

六、中国经济何以稳中求进?除了更加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的针对性调整,根据本次会议的部署,2022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还增添了两个有利条件:一是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路径的调整;二是明确“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围绕这一大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的部署把稳定宏观经济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会议新提出了“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等要求。纵观会议通稿,提到36次“保”、28次“政策”、25次“稳”、12次“保障”,均较去年显著增加。

一、宏观政策为什么要求“稳”?

事实上,2021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前瞻部署稳增长,开始强调经济的“不稳固”、超预期降准等,但后期由于房地产调控、能耗双控等政策叠加,三季度中国经济出现快速转冷。若照此趋势演化,2022年中国GDP增速有跌破5%的可能性,这不利于“十四五”时期疫情常态化首年的起步信心,也不利于“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次会议部署要求“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就是对前期政策叠加导致经济冲击做出了纠正。

2021年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尤其集中在房地产行业。2021年7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当月同比从上月7.5%下滑至-8.5%,10月进一步走低至-21.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当月同比从6月的5.9%下滑至10月的-5.4%;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跌幅进一步扩大,10月当月同比低至-33.1%。土地市场也迅速转冷,2021年4月第一批集中供地期间,100个大中城市成交土地溢价率达23.7%,到10月已低至2.7%,为2012年3月以来新低。房地产拿地、新开工等前瞻指标持续负增长,房企出现“躺平”迹象。基于许宪春等的研究结果,2011年房地产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形成和房地产消费合计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为13.7%,那么若房地产投资转负,可直接拖累GDP在1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同时,2022年中国面临的海外冲击压力也在加大:一方面,新冠疫情的演化还存在高度不确定性,能不能从“动态清零”转向“流感化”处理,最优的策略还是等待发达国家“先行先试”。而病毒变异的方向是传播能力越来越强,这就会导致中国防疫的经济成本进一步提升,与海外经济体之间产生“开放差”。

另一方面,美国通胀的传导演化之下(住房、运输等服务、工资等的价格走势仍不确定),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