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产研壁垒 "土枪"换"洋炮"
时间:2021-12-14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山西省今年制定深化省校合作的实施方案,大手笔出台“人才新政”,向全国高校和优秀人才抛出“橄榄枝”,带动全省进一步激发创新动能。乘着“人才新政”的东风,阳泉市通过深化省校合作,共建12大基地,打通高校和地方壁垒,引才引智,促进高校将论文写在转型地区的同时,利用高校才智赋能地方发展,为资源型地区转型积累探索经验,积蓄绿色动能。

建12大基地:高校才智“扎根”地方

“90后”小伙赵剑锋最近异常忙碌,他的企业不久前成了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学院的一个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

大学毕业没多久,赵剑锋就回到了老家阳泉市平定县,从小喜欢航模的他,在无人机销售中淘到第一桶金。此后,他成立了一家智能科技公司,开始从事工业型无人机的研发和生产。

无人机与太行山深处的小县城似乎有些“不搭”。赵剑锋偏偏做成了。“去年销售工业型无人机126架,销售额1300多万元。”赵剑锋说,他们现在拥有工业型无人机19个专利。

今年8月,平定县与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学院签订了深化省校合作框架协议,以赵剑锋的无人机公司为平台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

不久前,山西兆丰铝电有限责任公司和清研先进制造产业研究院(阳泉)有限公司在阳泉市成立铝深加工合资公司,共同引进清华大学泡沫铝相关技术,推动年产100万平方米泡沫铝项目落地,并开展相关产品研发和生产。

阳泉市目前已与清华大学等19所高校确立了27项合作项目,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所高校签约共建10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阳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金所军说,阳泉通过组建工作专班、单列专项经费、制定奖励办法等措施,主动对接高校,除建设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外,建设了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校友招商引才基地等12大基地,建立了地方和高校开展深度战略合作机制,为高校专长提供了“变现”场景,为地方培育转型新产业提供平台。

阳泉市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高校与地方合作,打通二者壁垒,促进高校将论文写在转型地区。目前,当地已与60多所高校达成合作意向80多项,签订省校合作基地协议47项,吸引了众多高校近3000名师生来阳泉市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

办专业赛事:地方“借智”出圈

阳泉市城区的小河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古村。村里的“石家花园”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这座距今已近300年的古宅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石评梅的祖宅。

小河村在2003年被命名为山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之后,又获得“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文明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

靠着独特资源,村里发展起了旅游业。“在春节的庙会、夏天的周末等日子,游客很多。”小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向阳说,虽然村里在节庆旅游取得一定成效,也给群众带来了不少收入,但是照猫画虎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还比较散、档次低,没有充分释放经济效益。

小河村今年迎来了蝶变机会,借省校合作的契机,当地决定对村子进行提档升级。

今年8月,当地开始举办“新阳泉·最山西”2021年“石评梅杯”全国大学生文创大赛,向244所高校发出参赛邀请,收到1365名学生的621件参赛作品。

“最终评审出了100余件作品,这些样品最终将成为村内文创街的产品。”周向阳说,外部智慧提升了村里旅游的档次。

在阳泉市委人才办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大学生乡村振兴(阳泉)建筑设计大赛中,来自133所境内外高校的367支团队,围绕阳泉市5处古村落的活化利用,提交了设计作品。

“从177件有效作品中,评选出15件进入决赛,最终获奖作品将落地实施。”阳泉市委人才办主任王云飞说,以竞赛反哺产业,引导众多建筑学子“真题真做”,共同建构出阳泉招才、引才、聚才的乡土新模式。

阳泉市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王小燕说,除了向高校“借智”,也积极推动阳泉“出圈”。阳泉市委人才办和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主办的“中共创建第一城杯·我眼中的阳泉”全国大学生微电影邀请赛等系列赛事,注重让外界关注、了解阳泉,提高阳泉知名度。

与此同时,当地除了筹办清华校友三创大赛新材料专题赛、山西美食文化节等赛事外,还举办了阳泉籍在外博士回乡考察交流、非遗进校园和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

引高技能人才:外部“输血”破解痼疾

在英国拿到硕士学位,并在北京工作一段时间后,李婧终于回到了家乡阳泉。“此前不是不愿意回,而是没有合适的岗位。”李靖说。

阳泉是一座依靠煤炭和交通建起来的年轻工业城市。这个“一煤独大”的资源型地区,长期缺乏高技能人才、缺少转型智力支撑。

人才有多缺?

阳泉市的耐火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号称“全国第一”,原先有400多家企业,经过整合发展,目前仍有200多家。但是这200多家企业中,没有一个正高级职称人才,仍停留在产业发展初级阶段,规模和技术都被反超。

作为阳泉市本土成长起来的高新企业,山西天和盛环境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一度最头疼的就是人才问题。“不缺项目、不缺市场,就是缺人。”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