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周二,美联储年内最后一次会议将在华盛顿召开。由此拉开了本周的“超级央行周”。
随着多位官员在打压通胀问题上释放的信号,本次会议的焦点无疑是究竟会以多快的速度缩减资产购买规模,同时是否会给明年的潜在加息路径提供线索。除了美联储决议声明内容外,即将更新的季度经济展望(SEP)也显得至关重要,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内部对经济、通胀和就业的最新看法以及利率点阵图或将为明年结束购债后的政策基调确立方向。
看点一:通胀预期如何变化
在鲍威尔上月末在国会表示是时候放弃“暂时性”通胀说法之后,外界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本次会议上对通胀描述进行修改。
资产管理机构BKAssetManagement宏观策略师施罗斯伯格(BorisSchlossberg)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毫无疑问,与9月相比,美联储将大幅上调2022年通胀预期,考虑到奥密克戎毒株的威胁和供应链挑战,加上员工薪资上涨趋势,通胀压力可能会至少持续到明年上半年。不过他认为美联储对2023年、2024年及中长期通胀目标将依然保持谨慎,因为全球疫苗接种普及有望对缓解疫情产生效果,但最终这轮公共卫生危机将持续多久依然是未知数。
上周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去年同期上涨6.8%,为1982年以来的最快速度,这也是通胀率连续第六个月超过5%。
疫情反复对供应链的持续冲击及消费需求旺盛等因素正在持续推高物价压力。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不少企业已经做好了与供应链瓶颈持久战的准备,并开始将成本压力向下游端传导。联合利华首席执行官乔普(AlanJope)指出,这是“多年一遇的通胀压力”,管理供应链将是2022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任务,不仅在原材料方面,而且在物流方面。“我们看到,所有类型的投入成本——农业商品、石化商品、纸张和纸板、运输物流、能源、劳动力——的价格都在上升。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启动生产力计划,尽可能地节省资金避免提价,但我们别无选择。”他说。
居高不下的物价压力正在腐蚀购买力。考虑通胀因素的实际平均时薪11月份下降了0.4%,今年以来有9次出现环比回落,这与疫情前的情况完全不同。密歇根大学12月初公布的调查显示,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徘徊于近十年低位,人们对房屋、汽车、大件家庭耐用品的购买条件评估依然谨慎,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通货膨胀比失业问题更为严重。
通胀问题也成为了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重大考验。不少机构的民意调查显示,美国总统拜登的支持率持续走低,民众对经济现状并不满意,同时美国国会内部共和党也在步步紧逼,近2万亿美元社会支出保障计划与明年的中期选举前景不容乐观。拜登上周五在一份声明中试图安抚民众,称能源和汽车的关键价格已经开始走低,政府采取或提议的措施将有助于缓解通胀。
在9月份美联储的预测中,短期通胀预期小幅上调,长期通胀趋稳。2021年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通胀率为4.2%,较6月上修0.8个百分点,2022年和2023年PCE通胀率均为2.2%,长期通胀率2%维持不变。
11月纪要显示,“一些”委员认为高通胀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并在明年之后保持在2%的目标之上。不少委员虽然预计明年物价上涨将放缓,但承认通胀压力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消退。
看点二:劳动力市场何时接近充分就业?
一旦通胀满足最新政策框架后,“充分就业”几乎是货币政策正常化最后一个主要障碍。因此,美联储和鲍威尔有关劳动力市场的最新观点值得重点关注。
在上月议息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表示,明年年中可能达到“充分就业”的目标,在此之前美联储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他在近期出席国会季度听证会时进一步解释,美联储将审视一系列指标,将目标锁定在经常处于观望状态的求职者身上,特别是包括少数族裔在内劳动力市场的差异,“不仅仅是需要看数字,当尽可能多的人能够工作时,经济会更健康、更强大。”。
施罗斯伯格表示,观察就业市场需同时注意两大指标——即劳动力参与率和失业率。
目前劳动参与率依然远低于疫情前水平。一方面,受疫情影响,高龄求职者提前退休、或暂时退出市场。纽约联储此前调查显示,67岁以上人群的工作比例创近七年低点。另一方面,美国家庭财务状况好转也影响了求职者态度,红火的股市和政府财政刺激累计的储蓄让不少人有能力在不工作的情况下负担生活开支。与此同时,11月非农4.2%的失业率依然处于较高水平,距离疫情前50年低位3.5%下限存在差距,劳动力市场完全恢复需要时间。
上月的非农报告也为外界敲响了警钟,新增21万就业岗位创去年12月以来最低水平。尽管企业采取了更积极的招聘措施,但依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在近期美联储褐皮书和美国供应协会(ISM)行业调查中依然明显。施罗斯伯格向记者分析道,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应不足的问题依然明显。10月底美国有1100万个职位空缺,离职率却维持在历史高位。对于企业而言,劳动力不足限制了产能,而儿童保育、提前退休和疫情问题正在成为影响求职者进入市场的威胁因素。
施罗斯伯格认为,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