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0日在北京闭幕,对于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会议还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2022年,我国通胀如何演化,是政策调控过程中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2022年通胀水平整体可控,对货币政策的掣肘有限,但需要协调和平衡的因素也会增多,稳增长和防风险的任务更加艰巨。
我国通胀的结构性特征和成因
今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经历了通胀升温。美国通胀在上半年就开启了快速上涨模式,近期涨势更加剧烈,11月其CPI同比上涨6.8%,创近40年新高。不久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参加国会季度听证会上称“暂时”一词可从通胀描述中移除。我国与美国的通胀具有结构差异:在美国,生产价格上涨已经在消费价格上明显体现,通胀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我国PPI涨幅屡创新高,但CPI在低位连续4个月回落后,直到10月才有所回升,PPI上涨并未充分传导到CPI,剪刀差持续扩大。导致我国通胀与全球通胀具有结构性差异的主要成因如下:
一是下游需求转弱,经济增长逐渐向潜在增长率回归。今年以来,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走势。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带动外需较强,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多。在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国内水旱灾害频发、原材料价格上涨、限电限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内需复苏过程出现波动。由于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压力不大,财政发力相对克制,叠加房地产市场调控,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增速呈现回落态势,仅制造业投资受外需拉动有所改善,投资增长总体不及预期。消费受到了更严重的影响,疫情反复对线下消费的复苏进程形成干扰,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减弱,消费复苏不及预期。从小长假上看,消费距离恢复到疫情可比水平还有很大空间。消费需求不振,不仅使经济面临增长压力,也导致了CPI增长偏弱。
二是上游大宗商品供给缺口较大,价格传导不畅。剖析我国通胀的结构性特征,CPI代表的下游消费价格涨幅不大,但PPI代表的上游生产价格涨幅屡创新高。这种结构性通胀的背后主要是供给不足和价格从上游向下传导不畅。供给不足方面,本轮价格上涨从上游的石油、煤炭等能源品和铁矿石等原材料开始,供给端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国际定价的大宗商品经历了产能收缩和价格飙升,对我国形成输入型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国内能源和原材料存在供需矛盾被一些临时性冲击阶段性放大。例如,部分地区为实现能耗双控目标,采取了限电限产等措施,一度压制了煤炭企业生产扩张意愿,在供给收缩和需求扩张共同推动下,煤炭价格屡创新高。
传导不畅方面,价格传导不明显导致PPI与CPI剪刀差屡创新高。价格传导不明显,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不同生产主体的定价能力存在差异,上游行业垄断效应较强,企业规模通常较大,定价能力强,容易将涨价成本转嫁出去。中下游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居多,议价和定价能力偏弱,原材料上涨多靠自身消化,不易向外转移。二是食品价格走势对CPI影响显著。食品占CPI的权重约有30%,猪肉又在食品中占比较高,今年以来“猪周期”处于持续回落探底过程,是拉低CPI的主要因素。三是价格传导存在一定时滞,10月CPI分项中的食品价格降幅已经收窄,非食品价格上涨也有所加速,意味着未来价格的传导或有所提速。
三是流动性水平合理充裕,与主要经济体形成反差。为应对疫情冲击,主要经济体央行都实施了力度空前的宽松货币政策,形成了宽松的全球流动性环境。而我国宏观政策坚持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兼顾短期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不搞“大水漫灌”,避免了大规模宽松政策退出后留下的“后遗症”。去年疫情形势好转后,我国货币政策及时回归常态化操作,保留较大的操作空间。此后,央行主要通过逆回购和MLF操作对流动性进行“削峰填谷”,引导市场利率水平围绕政策利率波动。从常态化操作效果上看,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逐渐回落至与名义GDP增长基本匹配,流动性总体合理充裕,符合经济发展所需,基本不对通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影响明年通胀的主要因素是猪周期和价格向下的传导。从CPI的结构上看,食品在CPI中占有较大权重,猪肉价格显著影响食品价格,新一轮猪周期何时开启将是影响明年CPI的一个主要变量;非食品价格受PPI影响更加明显,价格传导将是影响明年CPI的另一个主要变量。
2022年我国通胀水平整体可控
2022年,国内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是否会发生通胀,以及“通胀”是否会演化为“滞胀”。市场上也有提出“类滞胀”,观点众说纷纭。本文认为,2022年国内经济走向“滞胀”的概率有限。
从“滞”的角度看,在疫情冲击和基数效应影响下,今年经济会取得较高的增速,明年甚至未来几年经济回落属于后疫情时期的正常恢复路径,全球经济几乎不会再现上世纪70年代那样的收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