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粤港澳大湾区承担起了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探新路的重任。
12月3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主办的“2021南方财经国际论坛”在广州举行。作为专题论坛之一,由汇丰银行首席赞助的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新经济发展论坛围绕“湾区新经济:新动能大未来”主题也精彩启幕。
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协、全球顶尖咨询公司、国内一流学者、一流科学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企业代表等政企学研嘉宾,共同分析全球科技产业发展的竞逐态势,探讨大湾区创新驱动的方略与路径,并试图为创新型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顺畅的对话对接平台。
大湾区科技创新迎来“新命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经历了加速发展的规模扩张阶段,生产潜力、劳动力人口红利不断释放。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粗放结构不尽合理,环境能源等约束日益凸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日益迫切。
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的科技创新已经在实现悄然转变,强调向高科技自立自强迈进。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副部长吴善超在论坛上表示,党中央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目的就是要以创新的内生动力来促进内涵型增长。
在他看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我国完全有希望完整参与这次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并在某些领域实现引领。在此轮革命和变革中,中国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现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全球范围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引擎,作为新时代的大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探索责任重大,应该努力发展成为区域创新的战略支点。”吴善超说。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21世纪报系总编辑邓红辉在会上表示,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到跨境理财通、债券通、南向通等机制“软联通”,从产业拉动、区域带动到创新驱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加快互联互通步伐、锐意开拓创新,努力打造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持续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优势。
而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最显著的标志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方案重磅发布,标志着大湾区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全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最显著特征是以创新驱动为标志的高质量发展。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广东省创新战略研究会会长陈广汉在会上表示,“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粤港澳大湾区肩负着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的重要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良好的产业和科技基础,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中具有很大优势,国家也赋予了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前海扩容、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政策支持。
他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应推动区域间协调创新、体制对接和创新要素流动。尤其是应加快建设科技园、产业园和国家级实验室,打造创新平台;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优化创新环境;集聚人才、资本和企业家等国际创新要素等。
“小巨人”频出背后的科创沃土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稳增长、促创新、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了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要求。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谭杰斌代表广东省工信厅在会上致辞。他表示,专新特新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形成独特专长,发挥连接断点、疏通堵点的重要作用,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广东在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特点突出。目前,广东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57家,其中90%以上分布在制造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60%,七成以上深耕细分领域10年以上。
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全国居于前列,“小巨人”上市企业数排名全国第1位,“小巨人”企业总数排全国第2位。截至2020年底,广东每1万家企业就有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谭杰斌表示,这得益于广东省委、省政府狠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研究出台了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措施,研究破解中小企业在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用地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培育体系。
广东省委、省政府还联合广东证监局、上交所、深交所在全国首推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的服务,以及利用中博会等重要平台举办新品发布会,帮助企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