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定调明年经济工作,应对"三重压力"出新招
时间:2021-12-12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作为年度重磅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释放诸多新信号。

这些新提法有,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在一些具体领域则包括,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等。

1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详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表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稳”是最突出的关键词

对于外部形势分析,会议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在国内形势研判方面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疫情反复以及房地产强力调控等政策导致需求端明显收缩;部分地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时将长期目标执行短期化,能耗双控政策执行简单化,导致供给冲击,加剧能源品价格上行,冲击中下游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同时,经济下行期叠加今年推出一系列行业监管和整顿,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的预期有所转弱。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也认为,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仍有不小的下行压力。明年仍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内生增长动力有所减弱,2021年高基数对2022年经济增速有抑制效应,供需两端偏弱的状态还有可能持续。

“稳”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为突出的关键词。韩文秀表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加强统筹协调,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

会议具体部署了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其中提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宏观政策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稳健就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有效,就是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管用性,抵御经济下行压力,使六稳稳得牢、六保保得住。”韩文秀说。

韩文秀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政策要有机结合,内需潜力大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注重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部分发力。要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等领域加大投入,既扩大短期需求,又增强长期动能。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11日也表示,2022年必须充分挖掘国内需求的潜力,继续面向市场主体进一步加大政策实施力度,财政货币政策要落实到企业、就业和基层。

财政货币政策还有哪些大动作

会议要求,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

“会议确定明年财政政策的主基调是提升效能、更加精准和可持续,去年的提法是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相对而言,今年延续提高效率和可持续的提法,但强调精准性和结构性。”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

“从相关表述可以看出,明年财政政策不会搞大水漫灌,但依然会保持一定的支出强度,预计财政赤字率不会超过今年的3.2%,专项债规模可能会略有降低。”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表示。

与往年不同,今年会议特别强调了加快财政支出进度。今年专项债发行和使用进度低于往年,基建投资增速持续低迷,同时明年上半年经济压力较大。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明年专项债额度有望提前下达,以便于明年初地方发债稳投资补短板。

在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方面,施正文分析,明年包括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1%征收率等优惠政策有望延续,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点和小微所得税减免政策仍可以进一步优化。可考虑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比如提高退税额等。可根据具体形势,考虑继续推出制造业缓税政策。考虑到财政可持续性,预计明年减税降费规模在1万亿元左右。

今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低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10个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此次会议强调,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冯俏彬表示,基建投资将围绕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转型两条主线展开,尤其是绿色发展转型方面。此次会议较大篇幅谈到能源和资源问题,未来能源基础设施转型等方面将加强投入,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