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央行决定于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降低约150亿元,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对此,有观点认为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彻底由稳健转向宽松,房地产调控也将有所松动,新一轮房价上涨周期将开启。这其实是对宏观经济走势的认识有所偏差,需要从多方面进一步分析。
从我国宏观经济分析,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支柱如房地产、基建投资增速持续下滑,而经济增长新动能短期仍难堪大任,我国宏观经济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速下行至4.9%,低于此前市场预期,需要采取宏观政策有针对性地做出适时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此次降准表面上能够释放1.2万亿元流动性,但考虑到12月15日中期借贷便利(MLF)有9500亿元到期,其实真正释放的流动性并没有那么大,降准对冲MLF到期更多的是为了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进而达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目的。
从防范潜在风险角度分析,为了有效防范地产行业风险,从去年以来我国不仅对房地产企业出台了“三道红线”政策,还对商业银行涉房贷款出台了严厉的政策。在持续的房地产调控压力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增速均呈现持续下行趋势,部分地产企业因为销售不畅而出现经营困难的问题。
房地产在整体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短期仍较大,需要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下行,而非急速下行,对个别盲目扩张的房地产企业实施精准“拆弹”,保证房地产行业整体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仍是政策执行的重要着力点,日前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因而,适当释放部分流动性,保证地产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是有效防范风险之举,近期商业银行对居民购房贷款的放款速度已明显加快。从长期看,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已经出现,就是以落实“双碳”为目标的清洁能源产业,只是当前其整体体量还没有发展到能完全替代房地产行业的规模,所以短期仍需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必要的托底。
从全球经济走势角度分析,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原有以美国为首的全球经济秩序正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壮大而逐渐被改变。在以往的全球经济秩序下,美国通过掌握货币支付权和关键核心技术,处于全球利益链的顶层,通过印制美元可以消费全球各国生产的商品,我国则处于中游,主要负责制造全球消费所需的商品,赚到美元后再购买美国国债使美元回流美国,其他资源国则处于底层,主要负责向我国输出大宗商品,这一利益链条就是全球化的本质。从货币创造的角度观察,美联储是“全球的央行”,主要负责释放基础货币,我国则主要负责做乘数或者说是信用创造,将美联储释放的基础货币在全球范围内变成广义货币,实现债务扩张。
近年来,美国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贫富差距等严重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对世界经济贡献率已连续多年超过美国,如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左右我国整体经济体量就将与美国并驾齐驱。这也是近年来美国频频对我国发起各式各样制约措施的根本原因,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美国将现代货币理论(MMT)付诸实践,推行了财政赤字货币化,这其实是冲击原有经济秩序的重大改变,美联储自己开始下场做信用扩张。作为应对,承担原有全球信用创造主责的我国一方面需要构建自身的消费市场,培养起自身消费购买力,不能仅依靠外需,更多的还是需要依靠内需,这也就是我们要构建“双循环”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则需要减缓债务扩张的速度,实施更加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此对冲美国MMT。特别是,当前美国由于释放过多货币,自身资产负债表去年以来出现了急速扩张,如今已接近8.7万亿美元,带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并由此使其自身通胀率居高不下,货币收水即缩减QE规模明年势在必行,上一轮美国缩减QE,我国累计降准4次,降息5次。
在如此国际经济形势下,预计此轮我国降准降息次数均会低于上次,短期降准不改长期紧缩的政策趋势,特别是我国当前整体货币乘数处于历史高位,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也处于高位,自身债务继续快速扩张的空间也十分有限。
此次降准主要基于应对短期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因素考量,不应由此就武断地认为货币政策因此而转向,应理性客观看待此次降准,不应过分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