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启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一年多来,大力破解沉疴痼疾,国资布局不断优化,省属国有企业运行持续向好,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双双上扬。
煤炭开采进入智能化,煤机装备开启数智化,火电厂变身综合能源服务供应商,一个个新产品、“黑科技”加速涌现……作为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力军”,山西省属国企的活力、动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对社会的贡献不断提升。
“不要面子要里子”坚决遏制粗放发展
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经济结构偏重。特别是,体量庞大的国有资本集中在能源领域,企业同质化严重、经营管理粗放、历史包袱沉重,市场竞争力普遍不强,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交织。
对于山西来讲,推动国有企业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山西把国资国企改革作为事关转型综改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下大力气聚焦制约转型的深层次矛盾,国资国企改革不断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位山西省属企业财务负责人坦言,前些年习惯“以规模论英雄”,通过内部贸易空转,做大销售收入,白白上缴“吹牛税”;在投资转型项目时贪大求洋,盲目上马,形成了一些无效投资。
针对长期以来国资国企管理粗放,过度追求销售收入和投资额等规模和量的指标,山西省委省政府下决心“要里子不要面子”,坚决用好考核导向指挥棒,将考核导向转向资产负债率、投资回报率、人均劳动生产率等质量、效益、转型指标,坚决遏制住国资国企粗放发展的势头。
在对既往投资失败项目大起底的基础上,山西组织力量及时推动挽损止损。截至目前,山西省国资运营公司经过平行论证,已终止7笔不合理投资,涉及金额89.36亿元;暂缓8笔投资,涉及金额143.5亿元。
在2020年启动的山西启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深化国资监管体制改革首当其冲。按照“分级授权、厘清职责、品字架构”的改革思路,山西成立全省统一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依托旗下晋创投资、晋阳资产、晋信资本、晋企保理、晋商增进和国资运营研究院等工具类公司,对国有资本实施“进退留转保”职能。
新体制下,国资委偏重于基础性国资监管、党建、纪检、社会责任建设、僵尸企业处置等工作,代表“有形之手”强化监管;国资运营公司不投资、不负债、不担保,代表“无形之手”专司运营。
在此基础上,山西集中力量推进国资布局优化和专业化重组,组建了能源领域晋能控股集团和山西焦煤集团“双航母”和一批主业突出、战略清晰的非煤产业集团,下大力气推动国有资本向新兴产业集中,以国企率先转型推动全省经济转型。此轮战略重组后,山西省属企业脱胎换骨、面貌一新,国有资本布局不断优化。
改革重组一年来,山西省属国有企业运行持续向好,对社会贡献不断提升。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山西省属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09万亿元,同比增幅11.8%。在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效益高速增长,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90.4亿元,同比增幅188%。
告别“一煤独大”再造传统“老家底”
在500多米深的新元煤矿井下机电硐室,一个小小的巡检机器人正沿着轨道自主行走。它个头不大,本领却不小,能够360度视频监测、音频采集、红外热成像,精准记录设备故障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故障类型。
在井上集控中心,基于5G技术,技术人员实时控制井下机器人的动作,在电子屏幕上实时“看”到井下所有场景,“感知”到井下瓦斯浓度、温湿度、采煤进度等。从人工巡检到远程监控,传统矿井的作业方式被彻底颠覆,无人化、智能化成为5G赋能矿井的新模样。
在不久前闭幕的2021世界5G大会上,潞安化工集团“新元煤矿5G智慧矿山项目”在5G应用揭榜赛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一煤独大”,常被用于描述山西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然而,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一煤独大”,“独”在单纯地产煤、卖煤上,“大”在原煤生产及初加工上,真正具有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利润率的深加工转化产品反而不大。
抢抓5G、AI等技术机遇,山西对煤炭、钢铁、焦化、电力等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信息化、服务化再造,从“老家底”中挖掘优势,打造新引擎。
宽敞的厂房里,数控机床一字排开;自动镗床上,工人们正在设置数据、加工工件;机器人焊接流水线上,电花四溅。从山西省首套高端智能化煤机装备到全国首个新型煤矿用无卤低烟电力电缆,从适用于不同煤层厚度的高端液压支架到智能化综采成套装……“煤海”深处,功能各异的智能工业机器人纷纷上岗,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开启数智化时代。
2020年12月,在整合重组原同煤、晋能、晋煤、潞安、阳煤集团旗下煤机装备制造单位的基础上,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揭牌成立,成为晋能控股集团三大核心产业之一。今年以来,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共启动24个项目,全年预算投资61.5亿元。
重组后,大平台优势显现,生产布局逐步优化。目前,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生产基地覆盖山西省内太原、大同、晋城等7个市,在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及海外均有布局。通过调配企业产能,合理分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