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回望:
郑功成:我们从过去温饱不足,到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小康,我觉得就是在走向共同富裕。
当下:
郑功成:“十四五”期间得缩小,缩小收入差距,缩小消费差距,这是我们走向共同富裕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
展望:
郑功成:希望在未来15年之内,我们的中产能够倍增,就是翻一番,从4个亿到8个亿,由占人口的30%到将来占60%。我们中国式的福利社会将来实现的目标应该超越现在的西欧、北欧一些国家才好,起码我们要达到。
共同富裕:传承千年的社会理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意思是说,百姓劳苦之后,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爱护城中的民众,来安抚四方。这是“小康”一词在古籍中的最早出处,反映了中国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关键一步。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目标是: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Q:共同富裕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词一点都不陌生,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其实我们很早就有这个理想,今天我们把共同富裕这个话题再度提出来,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面,您怎么看待它的时机?
郑功成:这个我觉得总书记讲了一句话,我们已经到了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话,我们应该很好理解,一个是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们需要有更高的目标,小康社会之上当然就是共同富裕了。小康的概念,大同的概念,我们的老祖宗已经讲了若干年,几千年了,所以说是中国人民的期盼,共同的期盼。它同时也表明国家发展到了今天,通过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我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我们从过去温饱不足,到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小康,我觉得就是在走向共同富裕。所以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一个我们从饥寒交迫走向美好生活,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并不是说现在才开始,脱贫攻坚也是走向共同富裕所做的一些基础工作。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了,所以迈向共同富裕,提出这样的目标,肯定是这么一个时机。还有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更加成熟。大家知道,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道路,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为我们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基本遵循。共同富裕的目标跟党的宗旨是完全吻合的,共同富裕的提法并不是说现在,毛主席在50年代就提出了我们追求的那是所有人的共同富裕。是那个时候就定的一个基调。到小平同志再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再到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以人民为中心,是一脉相承的,现在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就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基本遵循,它也是到这个时候了。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还得承认,就是我们的基尼系数居高难下,贫富差距还是偏大一点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这个差距偏大,不利于我们国家继续向前健康持续地发展。概括起来就是这么三点,一点就是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们要回应人们的共同期盼,要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共同富裕。第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我们有更加清晰的遵循。第三就是我们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好它,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哪个重要?
Q:今天咱们提共同富裕,也就是说,在做大蛋糕的时候,我们要分好这个蛋糕,有哪些基本的思路呢?
郑功成: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一个就是要继续做大蛋糕,因为我们的家底还不厚,尽管40年的高速发展,人均GDP才1万美金,按照国家的部署,我们到2035年要达到人均2万美金,意味着(GDP规模)不是100万亿元,是200万亿,要翻一番,所以家底不厚的情况下谈共同富裕,那应该说很难。我们的国民经济还应该努力保持较高速度的长期增长。第二个条件,就是要合理分好蛋糕。分不好蛋糕,是会发生霉变的,它也会影响继续做大蛋糕。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说我们低收入群体继续是几亿的规模,我们中高收入群体仍然规模偏小,消费从何而来?消费是第一大引擎,你不消费,经济怎么保持继续高速增长?不分好蛋糕,就影响继续做大蛋糕。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也曾经出现过,就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蛋糕做得越来越大,但是社会极不安定,因为财富分配得不均,它导致的不仅仅是社会的危机,也会带来经济的危机。所以现在是到了分好蛋糕和做大蛋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我看到有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好像能够自动解决公平问题,这个观点我不赞成的。可能是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总是强调市场机制好像是万能的一样,还强调经济学里面有个涓滴效应,就是财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