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一响,黄金万两。”2021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赣州至深圳的最快到达时间,压缩至1小时49分,粤赣两地形成两小时经济圈。赣深高铁也与两年前开通运营的昌赣高铁一道,联通起江西省与粤港澳大湾区,南昌、吉安和赣州等江西城市与大湾区之间形成快速客运通道。
江西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腹地,近年来引进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大多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项目。随着赣深高铁开通,吉安将进一步拉近与珠三角的距离,吉安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将更直接拥抱来自珠三角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近日,证券时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周一率领采访团走进江西吉安,实地探访当地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并与当地相关部门、产业联盟和企业负责人对话,探寻革命老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的动因,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三千进士冠华夏,满朝文武半吉安。这里曾是古代的状元才子之乡。红军传统代代相传,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这里处处流淌着红色历史文化记忆,中国革命在此星火燎原。而今,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当下吉安最闪亮的名片。10余年来,吉安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壮链,从一根小小的数据线,发展成为集“点线面体网”1000多个产品的电子信息全链条产业。“红色摇篮”吉安,将电子信息产业做成了首位产业。
根据吉安“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到“十四五”末,吉安电子信息产业占江西全省的比重巩固提升;到2035年,吉安电子信息首位产业若干领域占据国内乃至国际制高点。
实探吉安电子信息企业
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西红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房里,工人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红板科技2005年即落户吉安,是第一家在江西设立工厂的电路板生产企业。
红板科技董事、副总经理文伟峰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回忆,红板科技1988年即在东莞设立线路板工厂,当时是国内最早一批线路板工厂,迄今已有33年历史。2005年,市场供不应求再加上东莞没有足够的空间发展,红板与吉安结缘。
这家线路板行业的老牌企业,落户吉安后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05年时,生产车间仅为3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能66万平方米;如今公司占地400亩,三期厂房刚刚完成建设,三期全部投入后预计年总产能将提升至360万平方米。
2018年,红板科技关闭东莞工厂,全部搬至吉安,目前该公司所有的投资均在吉安,主打高密度电路板、软硬结合板及柔性电路板、IC载板等高端产品,已发展成细分产业的龙头企业。
文伟峰回忆:“2005年时,线路板产业对江西而言还是新鲜事物,在环保厅审定排放标准、海关审定进口设备商品编码归类等过程中,红板科技均全程参与。”
龙头企业的落户,对吉安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自红板公司进入江西后,越来越多的电路板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落户吉安,目前已集聚了电路板及上下游企业近100家。
红板科技也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建设四期生产厂房,同时,该公司已启动上市进程,期望利用资本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
距离红板科技所在地20公里的吉州工业园内,线路板的上游覆铜板——江西省宏瑞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混胶、上胶、叠片、配板、压制、裁切……机器昼夜不停地转动着。
2012年8月,宏瑞兴在吉安注册成立,并于2015年正式投产。随着今年年底四条生产线全部投产,该公司年产能可超1600万张,年销售额可超15亿元。
宏瑞兴公司高管丁琴英见证了公司在吉安落地、投产和扩产的全过程。她回忆:2012年时,吉安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已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一批批珠三角沿海地区的电子厂、线路板厂商陆续迁移到中部地区,彼时的吉安政府大力招商引资,机缘巧合下,包括宏瑞兴在内的一批电子信息企业落地吉安。
“将铜箔、玻纤布等供应链企业引进吉安,公司也将更具成本优势。”丁琴英说,“覆铜板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扮演着‘米饭’的角色,无论点什么菜都要配这个‘饭’。”
因应旺盛的市场需求,宏瑞兴同步在计划与实行产能的扩大,全资子公司今年新增的一条产线设备安装已接近尾声,届时,宏瑞兴总产能将达2700万张/年。
当之无愧的首位产业
时针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吉安电子信息产业在江西同行业中就三分天下有其一,涌现了赣新电视、江西电线电缆总厂、红声器材厂等一批享誉全国的龙头企业。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吉安电子信息产业因为种种原因,发展一度搁浅。
“进入新世纪,吉安瞄准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摸索出产业整体对接的招商路子,大力承接电子信息企业,重塑吉安电子信息产业的辉煌。”吉安市工信局副局长陈晓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8年,吉安提出打造“吉泰走廊”,并获批成为江西首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16年起,吉安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十余年来,吉安重塑电子信息产业辉煌的初心从未改变。
目前的吉安电子信息企业,多是“请”回来的。从广东中山来的木林森,从深圳来的宏瑞兴、立讯精密、航盛电子,从东莞来的生益电子、红板科技,从上海来的南亚新材……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