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从“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到“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指引方向。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国之大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统筹效率与公平,聚焦一个“共”字,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学,引领全党全国人民深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脚步更加笃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足音愈加铿锵。
共富之道:“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六层红色大厅。
2021年6月18日,参观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员领导同志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
铮铮誓言,穿越百年烟云。从嘉兴南湖红船到巍巍中华巨轮,从上海石库门到北京天安门,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寻。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的十八大闭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如是宣示。
红船启航地,续写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故事。
一边是苍翠山坡下清澈的溪水,一边是一字排开的美丽民宿,浙江富春江畔的芦茨村里,游客络绎不绝。曾经以“卖炭为生”的穷乡村,如今成了“网红村”。
芦茨村的变迁,是浙江率先在全国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之路的缩影。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从管仲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到《礼记·礼运》描绘的大同社会,共同富裕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说: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改革开放后,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我们党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是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资本主义是有资本才有出路。
对于如何带领一个14亿多人口大国迈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深邃思考中引领中国坚定前行——
共,是脱贫攻坚战中“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坚定决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铿锵承诺;
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也是不断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让区域、行业发展更协调、平衡和包容;
共,是追求全体人民而非少数人的富裕,也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提倡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的谋划,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守正创新。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帆,中国经济航船正朝着推动共同富裕的航向破浪前进。
共同奋斗:“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
宁夏西海固。这一年,黄土地上跃动着鲜活的色彩:枸杞红、黄牛金、滩羊白、大棚绿……
住着宽敞的新房,每年有入股养牛的分红……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村民刘克瑞感叹:“这样的幸福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发展为了谁?这是一个国家最深层的价值取向。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通往共同富裕的征途上,新时代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世所瞩目——
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突破100万亿元和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站上新起点的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共”的时代思考——
“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强调。
这是在“共”的辩证思考中展开的宏大布局: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
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