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引领经济、地产莫再悲观
时间:2021-12-07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1中央政治局会议已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定调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引了2022年的经济工作的核心问题。中央政治局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其中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则着眼于下一年度的经济工作。历史经验显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般于12月政治局会议召开后的1-2周进行,为期三天。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此次会议彰显了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的总基调以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心,下一步将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认为,2022年的经济增长由制造业投资引领,房地产行业有望稳定运行。

2稳定宏观经济,保持合理运行区间,维持2022年GDP目标5.5%判断

会议指出“稳定宏观经济,保持合理运行区间”,我们仍然维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提出5.5%的GDP增速目标。我们认为核心原因有两点:其一,在保持经济全球领先地位的诉求下,需注重与防范经济出现失速风险,确保经济开好局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其二,预计2022年GDP实际增速为5.6%,将目标值设置为5.5%也确保目标可实现。2022年Q1“四箭齐发”宽信用将带动经济向好,下半年经济增速基数较低,政策无需大规模宽松就可以推动经济维持较高增速,基于此预计2022年实际GDP增速为5.6%,目标值5.5%大概率能实现。

3财政政策注重提升效能,不盲目追求扩张

会议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我们认为2022年财政重在提升效能、精准支持,不盲目追求扩张,预计赤字率目标及广义财政回归常态,工作重点仍在兜牢“三保”、改善民生、保障重大项目财力支持等方面,继续发挥常态化财政直达资金机制,直接惠企利民改善民生,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压力、弥补阶段性房地产调控带来的政府性基金收入缺失;预计制度性及阶段性减税降费共同发力降低企业经营负担,落实三保,减税降费规模或超万亿;提高财政资金支出和使用效率,推动2022年初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提振基建托底经济增长。

4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重在宽信用

政治局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适度淡化了跨周期调节的表述。我们认为,稳增长已成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未来重点发力方向在于宽信用,2022年一季度将实现“四箭齐发”宽信用,即制造业贷款、减碳贷款、基建贷款、按揭贷款。“新能源+”领域投资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驱动力,在碳减排支持工具助力下,制造业投资及碳减排领域的资金需求将持续释放,叠加基建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地产相关政策逐步纠偏,我们预计2022年Q1社融当季新增规模将达到11.3万亿,达历史社融季度增量峰值,超2020年同期水平。

5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制造业引领,增强供应链韧性

会议指出,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供应链韧性。我国科技发展短板、“卡脖子”问题客观存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国际贸易摩擦可能性容易造成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这一方面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另一方面需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制造业强链补链的角度看,“两个大循环”的推进过程中,内循环政策将重点表现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相关投资上。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高于整体制造业,始终是制造业投资的核心支撑。据我们在年度策略报告中的测算,若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在2022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其对整体制造业投资增速预计约有1个百分点左右的拉动。我们维持2022年制造业投资增速11.1%的判断。

6房地产促进健康发展,维持地产投资2022年5%判断

本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这一表述符合我们此前年度策略《先立后破,产业突围》中对地产政策趋势的前瞻性判断,预计2022年主要通过两方面政策调整维稳地产投资。一是发力保障房建设,多数核心城市在十三五期间的保障房供应量无法满足十四五期间的新目标,边际来看亟需增加投资规模,发力保障房可能通过公积金或专项债等渠道提供资金支持。二是放开首套房政策,房产税试点落地后预计将同时配合首套房政策放松,满足人口净流入城市的住房刚需;此外,预计合理的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也将得到有效满足,销售端政策的合理放松将刺激购房需求助力地产投资企稳。整体看,我们继续维持2022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5.4%的判断。

7健全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落实人而非户籍的城镇化是重要抓手

本次会议明确指出“社会政策要兜住民生底线,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我们判断,持续改善民生会贯穿整个十四五期间的政策取向,人而非户籍的城镇化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