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滞胀"历史 看明年全球通胀走势
时间:2021-12-08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今年以来,海外大宗商品价格快速攀升,主要经济体通胀持续升温。美国CPI于3月突破2%这一平均目标点位,5月开始一直保持5%以上增长,并于10月跳升至6.2%,创近30年新高。美国等经济体通胀高企的同时,这些国家经济景气度虽然较高,但实际经济恢复情况却不及预期,需求也逐渐呈现转弱迹象。全球通胀预期在实际数据屡刷新高的印证中不断强化,加上经济增长降速,市场越来越担心明年全球经济会由“通胀”演化为“滞胀”。

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成因与治理经验

在传统定义中,滞胀通常指经济停滞或衰退和通货膨胀持续高涨并存的状态,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经济结构失衡状态。在滞胀状态下,政策空间受到极大压缩,治理滞胀变得十分棘手:如果采取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复苏和就业增长,会引起通货膨胀继续恶化;但如果采取紧缩性政策抑制通胀,则会导致经济进一步衰退,甚至引起企业停产倒闭,失业进一步加剧。

从全球经济发展史上看,最为典型的滞胀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主要经历了1969至1970年、1973至1975年和1979至1980年三轮比较明显的经济收缩和通胀高涨并存阶段。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内部需求乏力,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百废待兴。美国因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和基础较好,加上欧洲、亚洲等地区重建带动外需旺盛,进入了经济增长较快、通胀水平较低的黄金发展时期。美国经济较快增长后逐渐降速。从其内部来看,第三次科技革命红利逐渐消退,美国制造业进步缺乏新的科技力量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渐疲弱。

第二,外部供给冲击是通胀飙升的导火索。1972年,全球多地遭遇旱灾,美国粮食供应短缺导致粮价快速上涨。几乎在相同时期,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实行石油禁运,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石油生产遭受重创,而后两伊战争爆发,全球石油供给进一步萎缩,再次推高石油价格,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至1980年,美国能源CPI分别上涨25.1%和30.9%,推动CPI上涨创下13.5%的历史峰值,滞胀达到最严重程度。

第三,长期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提供了滋生通胀的土壤。二战后,面对经济增速下行、就业压力增加、军费开支加大、赤字规模高升等问题,美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联邦基金利率持续位于较低水平,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在长时期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下,高企的债务和通胀水平削弱了美元的购买力,引发美元信任危机。

为治理滞胀,美国付出了沉重代价,也留下了经验借鉴。一是改革和技术进步提高了经济增长动力。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改革税制结构,实施减税政策,有效促进了投资增长。里根进行了放松行业管制的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清除冗余员工,降低工资约束,资源配置和产出效率逐渐回升。与此同时,新一轮信息产业酝酿兴起,技术进步提振了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二是石油供给紧缺逐渐缓和。里根政府解除了国产石油限价措施,提振了国内企业生产石油的积极性。非OPEC国家的石油产量稳步增长,在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缓解了石油供求失衡。1985年后,OPEC国家为重新夺回市场份额开始大幅增产。油价对通胀的推动基本解除。

三是美联储采取了更加坚决的紧缩政策。保罗·沃尔克上任美联储主席后,采取了从紧的货币和信贷政策应对通胀,上调联邦基金利率,控制信贷增速,重塑货币政策的约束力和可信度。虽然,这一系列紧缩政策一定程度加速了经济收缩,甚至产生阵痛,但却成功抑制住了通胀,为美国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更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

近期全球通胀走势和成因

在近30年时间里,全球通胀水平一路走低,即使在次贷危机后的大规模量化宽松、零利率乃至负利率政策遍及全球时期,也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胀,“通胀消失”似乎成为常态。然而,今年以来主要经济体普遍经历了通胀的快速升温。

在本轮全球通胀中,我们仍能找到与美国滞胀时期相似的成因,包括供给冲击、流动性宽松等。但这是一次由公共卫生事件主导的经济周期,与经济本身的周期性波动的成因显著不同,预示着“滞”的程度或许没有那么严重。

首先,本次全球经济衰退主要由外生冲击导致。2020年全球经济收缩约3.1%,主要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外生冲击,对经济内生动力损伤有限。由于中国疫情防控较早见效,经济率先复苏。美国经济在今年开始加快复苏,虽然三季度有所降速,但整体向疫情之前的趋势回归。欧元区经济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加速复苏,目前正加快向疫情之前的趋势靠拢。这说明由疫情冲击引起的经济停滞或衰退具有暂时性,随着疫情形势好转,预计今年主要经济体和全球经济都将实现正增长,并逐渐向疫情前的趋势回归,这与滞胀时期美国经济因缺乏动力而增速趋势性回落具有本质差异。

第二,供需矛盾是推升通胀的主要原因。从供给方面看,主要大宗商品的产能收缩和价格飙升是推升本轮通胀的重要原因,但这与美国滞胀时期由于地缘政治冲突和OPEC刻意减产所导致的供给冲击有所不同。从长期上看,主要经济体为实现减碳目标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