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降准的冷思考
时间:2021-12-07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事件:12月6日,央行宣布于12月15日全面降准,“适时降准”靴子落地。本次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降至8.4%,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

一、12月降准历史罕见,多出于防风险目的

回溯降准历史,12月实施降准较为罕见。回顾存款准备金率走势历史可以发现,在总计20次降准中,发生在12月的降准只有两次:2008年12月与2011年12月,其背景分别对应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

发轫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于2008年年中蔓延加深,导致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为应对次贷危机的冲击,我国在2008年9月-12月期间,连续四次实施降准,其中12月连续降准2次。2008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表示:“下半年以后,随着国际金融动荡加剧,为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人民银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五次降息、四次降准,及时释放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类似的情节在2011年四季度再度上演。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于愈演愈烈,2011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记载:“进入10月份后,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形势变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综上,年末降准在历史上属于罕见现象,其背景对应两次金融危机。两次降准的目的都是防止国际金融风险冲击,因此及时纠正之前的连续提准操作,通过降准适当放松流动性,进行防御防范。由此可见,为了防风险而实施降准已有先例。

二、结论与启示

基于降准的首要目标是“防风险”的判断,我们得出以下推论:

1.货币政策稳健基调未变。回顾前两次12月降准防范金融风险的经验来看,“防风险”目标下央行货币政策思路可概括为:(1)预期不能倒;(2)资金不能少。

预期方面,正如2008年温家宝总理所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可见,经济面越是遇到大的风险,政策面越是重视“稳预期”,而“稳预期”的基础是“稳政策”,所以在房地产风险未进一步恶化蔓延之时,货币政策不会发生大的转向。这是“防风险”与“稳增长”目标下政策思路的明显不同。

资金方面,防风险的第二步是保持市场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水平,既不能少、又不能多。当前,市场流动性整体充裕,前期甚至出现了部分资金赌降准而加杠杆的情况。在此形势下,央行全面降准需要在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的同时,又不造成大的流动性泛滥。因此,在6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央行重申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隐去的“不搞大水漫灌”表述,主动引导市场形成合理预期。此外,央行此次宣布降准动作之快超乎了近年水平与市场预期,推测其正是基于合理引导预期之考虑,有意压缩降准方向明确下市场的操作时间,防止更多交易性资金的涌入押注。

2.流动性难言显著宽裕。本次降准预计释放1.2万亿资金,但我们估测流动性难言显著充裕。一方面,本月MLF缩量操作策略已定,预计回笼5000亿左右资金。6日的央行记者招待会明确表示:“(降准)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由于本月到期的MLF有9500亿,为年内第二高点,参考7月央行操作思路,预计本月MLF回笼资金将有4000-5000亿;另一方面,OMO边际收紧,预计回笼资金3000亿左右。本月逆回购到期总量5400亿,其中12月7日之前的到期量就有5000亿。但央行前七天逆回购投放量仅有500亿,相比上月明显收紧。如果恢复100亿/天的操作,全月总的投放量为2000亿左右,回笼资金规模将达到3000亿。轧差MLF与OMO回笼资金后,此次降准实际产生的资金净投放约为4000亿,与上年同期(3700亿)基本相当。

3.市场表现恐将分化。对于债券市场而言,此次降准难以实现7月降准的程度。一是,此次降准的超预期程度不及7月,政策利好部分已经被Pricein,未来升值空间有限;二是,房地产市场风险的根源在于“缺量”、而非“高价”,因此出于“防风险”考虑,货币政策在已经降准的前提下,降息的概率进一步降低,货币政策后继乏力;三是,监管当前稳定房地产市场的焦点是恢复合理的房地产金融供给,相比后续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显然存在更大想象空间。如是,债市将面临“稳货币、宽信用”的不利格局。因此,我们认为十年国债收益率缺乏下穿2.8%的足够动力,大概率还是维持在[2.82%,2.92%]的区间内运行。

权益市场方面,虽然房地产、银行等周期性板块可望迎来一轮政策行情,但市场风险偏好整体下降。预计在房地产风险未充分释放前,增量资金或将选择持币观望,权益资产短期仍难有作为。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