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时间:2021-12-05 00:00:00来自:证券日报网字号:T  T

摘要:上世纪末以来,预期管理受到重视,加强市场沟通,提升政策透明度,成为央行的主要手段。2008年以来,前瞻性指引被引入政策框架并大放异彩,预期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我国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构建预期管理机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人民银行近年来持续改善市场沟通,加大对货币政策未来走向和政策应对的前瞻引导,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改进空间。

关键词:预期管理中央银行沟通前瞻性指引

预期管理的核心,即通过信息沟通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测性,以引导公众预期,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率。预期管理可分为中央银行沟通和前瞻性指引两个方面,文章拟对上述工具的作用机制、政策效果、政策实践及其启示进行分析归纳。

一、中央银行沟通及政策实践

中央银行沟通,即央行向公众进行信息传递的行为。由于市场不完全及认知差异等,个人仅具有“有限理性”,其决策经常偏离经济最优均衡解,解决之道即是加强市场沟通,使市场与央行“共享”更多信息,促进个人预期向政策目标靠拢。因此,中央银行沟通的核心是减少双方间的信息差,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

(一)中央银行沟通的政策实践

1.从“黑箱”走向“沟通革命”

早期央行信奉“政策无效论”,认为“只有不被预测到的货币政策才是有效的”,货币政策在一段时期处于讳莫如深的状态。随着“意料之中的政策也能影响经济周期”的粘性价格理论被广泛接受,央行与市场沟通的内容日益丰富,沟通频率也在加快,定期公布通货膨胀率、CPI、就业率等经济数据,成为央行的标准操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变差,常规货币政策所依赖的作用条件和机制遭到破坏,稳定市场信心,加强预期引导变得异常重要。在此背景下,中央银行沟通取得实质性进展,以伯南克推动的“沟通革命”为代表,披露详细的政策信息及决策内容,货币政策透明度大幅提升,主要表现在:(1)建立例行的新闻发布会制度。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季度会议结束后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会议相关决议、声明以及货币政策调整内容,如,央行是否缩减资产购买计划,是否启动加息等信息;(2)定期发布宏观经济相关预测,包括对经济增速、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指标的预测信息。(3)发布委员会成员关于未来利率走势的预测加息以及加息决议的投票分布情况等。除此之外,美联储在危机期间还发表针对金融市场稳定的沟通内容。由于货币政策承担了部分金融稳定功能,美联储自2019年开始定期公布《金融稳定报告》,金融稳定政策透明度大幅改善。

2.中央银行沟通政策实践——通胀预期管理

政策实践层面,央行主要从政策目标、操作信息、决策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通胀目标制被认为是央行推动政策目标透明化的典范。上世纪90年代后,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等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政府公开宣告维持较低的通胀目标,定期向公布有关政策决策信息,帮助公众建立起政策反应函数与宏观变量间的关联,政策信任度大幅提升;政策执行遵循单一的货币规则(主要是泰勒规则),政策可预测性提升,简化了公众的决策过程,有利于锚定长期通胀预期;更重要的是,由于政府积极的反通胀立场,积累了良好的政策信誉度,公众通胀预期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敏感度明显减小,维持低通胀的政策成本大幅下降。除此之外,危机前各国已探索发布基于宏观经济模型估算的利率预测值,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布利率预测指引信息成为一些央行的基本操作,目的在于强化长期利率管理,提升政策透明度。

(二)我国中央银行沟通的政策实践

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加大与市场的沟通,强化对公众预期的引导作用,货币政策透明度不断提升。

1.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一是定期开展信息交互,主要包括:(1)每日连续公告公开市场交易操作、每月月中固定开展MLF操作(自2019年固定开展中期操作,时间基本固定在月中),持续释放政策利率信号。人民银行目前的操作已接近国际主流模式。(2)季度首月召开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季中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季末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并发布公告,旨在阐明政策立场,改善市场沟通,方便市场理解央行的政策逻辑及思路,引导市场预期形成。(3)每年年初和年中工作会议后发布新闻稿,开展经济前景预判并阐明未来政策立场;此外,定期发布《区域金融运行报告》《金融稳定报告》等年度报告。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灵活沟通。如,官网发布政策答记者问、接受媒体专访、主要官员发表署名文章及工作论文等,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由于央行具有信息优势(这种优势既体现为央行对自身效用和偏好、政策工具和未来行动的知晓,也表现在对经济系统认知以及未来经济前景预测具有信息数量和精度的优势),人民银行在发布时机、沟通内容方面体现出了很强的灵活性和主动权,凸显央行“预期管理”目的。今年1月末,市场流动性边际收紧,引发市场关于政策转向担忧,央行官员随后发文回应[1]。文章认为,“一季度的贷款、货币供应量以及社融等规模增量并不少,之所以同比增速回落,是受前期高基础效应影响,同时强调,“当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