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国迈向强国的坚实路径:聚精会神做强实体经济这个发展根基,持续放大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和不懈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经济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出发,统筹经济学价值与哲学价值,聚焦一个“实”字,是为民族复兴奠定更强大物质基础的经济学。九年来,中国经济的实力更加强大,创造力更加澎湃,运行的内在逻辑更加坚实。
夯实基础:
“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从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新阶段,到复兴号高铁列车风驰电掣在青藏高原;从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挺进极地,到“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在数字世界中不断突破……新时代中国发展突飞猛进,靠的正是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和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
越是宏伟的事业,越需要坚实的支撑。九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锚定一个“实”字,把实体经济及其背后的科技支撑,作为民族复兴千秋伟业的坚强柱石,作为应对国际竞争大风大浪的定海神针,带领全国人民一起,扎扎实实干出了新时代历史性成就。
步入新时代,靠什么积累和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靠什么引领和驱动经济社会发展,靠什么抢抓机遇、抵御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邃的思考和长远的谋划。
习近平经济思想把经济活动的起点、主体牢牢锚定在研发、生产、制造、流通等劳动活动上,希望企业实实在在地做产品,实实在在提供服务,实实在在提升品质。
梳理九年来总书记考察的足迹和重要讲话可以发现:工厂车间是高频地点,实体经济是高频词。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强调。
着眼“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国家要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是本分”……
“实”字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党人的立场。劳动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底,劳动是价值实体和内在尺度,劳动创造价值。共产党人崇尚劳动,这就要求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固本培元。九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聚焦实体经济持续发力,不断夯实中国经济根基、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
经济底盘愈发坚实,抗风险能力更加强大。中国经济总量迈上100万亿元新台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全工业门类,而且正在新能源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弯道超车;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重大工程星罗棋布,大国脊梁更加坚实。我国综合交通网突破600万公里,打造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大兴机场如同凤凰展翅京津冀,白鹤滩水电站如同白鹤起舞金沙江,南水北调千里奔流,“中国天眼”FAST探测无垠太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正是源于我们实实在在的劳动成果奠定了物质基础。大国、强国的‘骨骼’在于实体经济、在于科学技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说。
锻造实力:
“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作为主攻方向”
中国经济要实现由大向强的腾飞,要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进一步锻造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
“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全局、精准施策,着力科技创新,扎实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聚焦关键技术,用创新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一粒米上铣出56个汉字,在一根头发丝上铣出7个字母……不久前,中国五矿所属中钨高新金洲公司成功研制直径0.01毫米的极小径铣刀,实现上机加工。
铣刀的精细度在一定程度上标注了一国制造业基础工艺的水平。“这项新突破将极大助力电子信息、医疗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质量升级。”金洲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实体经济是综合国力的根基,创新是实体经济的根基。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九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强化自主创新。
集成电路、动力电池等国家级创新中心“投子布局”,加快攻坚重要领域“卡脖子”;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提速关键环节“补短板”“锻长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成5G基站超115万个,“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1800个……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1年的第12位。技术水平进步、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