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如何用力?--读
时间:2021-12-06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过去40年,我国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大潮中创造了“中国崛起”的奇迹,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推动了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和经济面貌。众所周知,在此进程中,政府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不能脱离对政府和政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判断。《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的作者兰小欢先生,正是以“建言者当置身利害之中”的自觉,以一个清醒的观察者的视角,深度透视政府在参与“蛋糕”生产和影响“蛋糕”分配中的独特作用,在对复杂交织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描摹中,清晰呈现出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的具象关系。

本书将经济学原理融入鲜活的政府治理和经济发展实践中,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改革开放尤其是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政府介入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继而由对微观机制利弊得失的剖析,延展至对城市化和工业化、债务风险、国际贸易等宏观方面的影响分析。基于对发展历程、取得成绩和矛盾变化的回顾与分析,作者对正在进行中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的解读,帮助读者在理解历史和现状“是什么”“为什么”的基础上,对当下和未来“怎么办”进行思索和展望。

招商引资、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

为更好说明政府在改革进程中的职能责任,作者首先以事权和财权为着眼点,简明地刻画了权力和资源在政府体系中的分布规则,尤其是分税制改革以来的变化情况,并着重阐述了由此激励生发的,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新方向、新路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央地治理及相互关系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要。而各级事权的履行,要求有相应的财力作为支持。因此1994年分税制改革使得财政资源向中央倾斜后,不仅增强了中央政府应对国内外重大冲击和挑战、保障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建设项目实施的能力,更从根本上改变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模式。作者正是从地方政府的视角,设身处地、条分缕析地将“招商引资”“土地财政”“土地金融”三个富有时代特色的关键词逐一描摹。

虽然“招商引资”的进程并非自分税制开始,但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的缩减,无疑更加强化了地方政府推进经济建设的动力。实际上,对各类生产要素有很强干预能力的地方政府,纷纷撸起袖子,深度参与到生产和分配中,如同职业经理人一般,综合运用财税、产业、进出口政策等多项工具,统筹考虑各类主体如国企、事业单位、大银行的资源和发展,以全民招商的热情和实干,努力实现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目标。

与此相伴的,是1998年住房分配货币化后,土地价值逐步显现。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和与土地使用、开发有关的税收收入,支撑起了“土地财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由“工业化”为主转变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行。

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发展,通过把与土地相关的未来收入资本化又产生了“土地金融”。如作者列举的宽窄巷子、苏州工业园区等案例所示,“土地金融”支撑了地方政府推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巨大投资,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取得显著成就。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显著成就

在现实世界中,“招商引资”、“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三个关键词,远不足以概括在复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政府所做的大量工作。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我国经济政策务实而具体,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可谓不遗余力。在本书中,作者即以显示面板和光伏两个行业的发展历程为例,深入透视了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手在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也阐释了其对城市化的深远影响。

显示面板行业的发展历程堪称典型。后发国家在企图进入类似的先进制造行业时,都免不了遭遇投资门槛高、先进入者优势大、国际市场扭曲多的棘手问题。在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下,显示面板行业努力破解了许多由国界和政治因素造成的扭曲和垄断,充分利用现代经济的规模、集聚、创新效应,完成产业从培育到发展壮大的奇迹。

同样在政府的扶助下,我国光伏产业几经起落,但经过行业洗牌之后,也已成为全球龙头,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这些案例说明,政府的确能够帮助企业降低部分财务和市场风险,但市场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学习和技术外溢效应能够迅速提升本土制造业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能够不断将弱者淘汰出局。当然,对很多复杂的、没有传统比较优势的行业,若没有政府的“扶上马,送一程”,恐怕也没有市场发挥作用的余地。

社会进程本是整体,正如约瑟夫·熊彼特的名言:“没有什么事是纯粹经济的,其他维度永远存在,且往往更为重要。”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相互作用,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作用,财政收入和城市建设相互作用。企业、政府和社会合力促成了工业发展,而各项产业集聚在沿海或一些中心大城市,又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并促进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吸引了劳动人口的流入。政府和市场共同撬动的经济发展红利,成为启动城市化的巨大资本,也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新发展阶段的转型方向

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副作用也逐渐显露。如作者所总结,我国过去40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有三大特点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