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财政还有多少期待?
“积极”的内涵已经从“量”转变为“质”。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强调“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1]。以往看到“积极”二字,市场往往会跟“货币宽松”对比,甚至联想到财政“大水漫灌”。实际上,二十多年来“积极”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1997年以来,财政政策长期作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手段,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先后实施过两轮“积极财政”,即1998-2004年、2008-2016年。这里的“积极”区别于“从紧”或者“稳健”的基调表述,反映了鲜明的政策倾向,直接表现为财政支出力度的加大和赤字率的上升。
不过,2017年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尽管每年都在贯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但不再单纯强调“规模”或“力度”,增加了追求“效率”的内涵。如2017年的“有效”、2018年的“聚力增效”、2019年的“提效”、2020年的“有为”,2021年在“跨周期调节”的政策框架下,更是删除了对于力度的要求,代之以“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因此,重“质”不重“量”应该成为我们理解明年乃至十四五期间积极财政的关键。
积极财政不等于大搞基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具体到基建方面,一是补短板,二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2]因此,基建投资维持高增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大幅降低。另外,基建资金来源中,预算内财政占比较小(不足20%),更多依靠贷款、非标、债券发行以及民间资本的参与,在“做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风险”的前提下,要求预算内支出或者专项债资金补足基建投资的资金缺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积极财政应该是“可持续性、保障战略优先性、提升效率”的组合[3]。具体包括:一是面对巨大且仍在不断扩大的隐性赤字和财政义务(比如社保、养老等),需要创造而非进一步消耗财政空间;二是支出安排上,应该基于国家战略和政策优先性的配置,逐渐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花好钱”远好过“多花钱”;三是财政政策在微观经济效率改善层面,如支持产业和企业成长相关的税收减免、补贴等措施,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二、赤字率还会高于3%吗?
赤字率大概率回归3%,主要是基于预算纪律和预期引导的需要。姑且不论3%的赤字率红线和60%的负债率红线的限制是否合理,至少在多年以来的财政实践中已经成为控制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的重要考量,也是直接影响社会预期的前瞻指引。从过往历史看,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赤字率首次上调至3%,2016年和2017年最高也只有3%,即使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突破,但上调0.8个百分点、额外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的方式仍较为克制。赤字率回调至3%,一方面体现出积极财政的持续性,另一方面也能突出财政支出重“质”不重“量”的政策意图。
实际赤字率通常明显高于预算赤字率,3%并非硬性约束。预算执行中,“实际赤字”并不简单等同于“预算赤字”,需要考虑使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动用结转结余资金等因素。因此,实际赤字往往更能反映当年财政支出的力度。以2019年为例,预算赤字率定在2.8%,但实际赤字率达到4.9%,如果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总计算,扣除调入资金产生的重复计算部分,广义预算赤字率为5.5%。
三、今年财政有多少“余粮”?
市场对于今年财政结转结余(即“余粮”)的判断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认为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合计来看,全年可能超收1万亿甚至2万亿元,成为结转结余资金,最终用于2022年财政支出。
这种观点存在一定误判:一是忽略了今年国债净融资规模大概率明显低于中央预算赤字规模;二是年初预算草案中政府性基金支出已经包含了往一般公共预算调入的资金,不能重复计算;三是在预测年末两个月收支增速时,明显高估收入并低估支出。我们在中性假设下分别“两本账”收支情况做了测算:
一般公共预算:今年收入预算数197650亿元,最近两个月单月收入增速转负,如果假设11-12月同比增长-5%(参考历史相似年份、考虑税收缓征影响),预计全年预算收入完成204670亿元,较预算目标超收7020亿元(预算支出完成度略高于100%)。支出方面,如果11月和12月同比增速均为3%(和10月相同),全年总支出251794亿元,超过年初预算数(250120亿元)约1600亿元。同时,今年国债净融资规模大概率低于年初预算赤字规模,假设减少5000亿元。收支合计,需要使用结转结余及调入资金16424亿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算数94526.62亿元,当月收入增速连续三个月在-15%左右,考虑到土地市场景气下行压力,假设11月、12月单月增速仍为-15%,预计全年完成政府性基金收入93676亿元。支出方面,假设剩余两个月同比增长10%(从历史经验看,年末加速明显),预计全年支出规模为113773亿元。较年初预算支出数(131265.7亿元)少17493亿元。假设新增专项债365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