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精准施策相关部门研究外籍个人津补贴免税优惠到期政策
时间:2021-12-06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临近年底,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也陆续到期,其中最为市场和业界关心的莫过于个人所得税的相关优惠政策,在不增加企业和个人额外税负的前提下,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也体现着政策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外籍个人的津补贴政策亦遵循这一基调。

按照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的要求,2022年1月1日起,外籍个人不再享受住房补贴、语言训练费、子女教育费津补贴免税优惠政策,而是按规定享受专项附加扣除。

随着该政策即将到期,市场对政策未来预期也产生诸多讨论。

“目前市场对此关注度比较大,主要因为这不仅仅是外籍个人的问题,很多也涉及企业税负变化,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监管部门对此都比较重视,并已于近日开始对这个事情进行讨论,但具体是延续还是出台新政策,目前仍处于调研阶段。”一位接近政策研究部门的人士直言。

税负变化

在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后,一系列配套措施也采取了过渡性政策,其中针对外籍个人的津补贴政策目前主要遵循二选一原则。

按照政策要求,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外籍个人符合居民个人条件的,可以选择享受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也可以按照相关规定,享受住房补贴、语言训练费、子女教育费等津补贴免税优惠政策,但不得同时享受。

简单说就是,外籍个人可以选择专项附加扣除,也可以享受八项免税优惠,两者可以选择其一执行,同时一经选择,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得变更。

某第三方公司税务咨询人员张磊介绍,从实际情况看,外籍个人选择津补贴免税优惠政策的案例较多,根据具体抵扣金额,津补贴额度基本都超过了专项附加扣除。

根据新《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目前六项专项附加扣除主要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等内容。理想状态下,扣除大病医疗的情况,纳税人每月最高抵扣额度为4900元。

与此形成较大反差的是,外籍个人每月津补贴基本都过万元。

“以月为单位,目前外籍人员的津贴比例约为月工资收入的20%~30%。假设某外籍个人月工资为7万元,在现有政策优惠下,该人士每月津贴部分可免除的纳税金额近2万元,这意味着,该人士每月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金额为5万元,总体看,免税金额越高,减税力度也越明显。”张磊说。

记者从多位从事跨境服务业务的相关人士处了解到,现实中,外籍个人除了享有津补贴免税优惠外,部分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外籍人士,还会为其承担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金额。

以上述案例来看,同等条件下,扣除免税部分,现有政策中企业承担的个人所得税应税金额为5万元,如果该政策取消,那公司承担的应税金额将变为7万元。“政策变化的背后,员工税负的增加可能最终会转嫁到企业层面。”上述接近政策研究部门的人士表示。

该人士说,从11月中旬开始,关于外籍个人津补贴政策是否延续的讨论,不论是外籍个人还是企业管理层都特别关注,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全球外派人员的成本支出。

据悉,目前在华工作的外籍个人都是跨国集团总部派遣,如果外籍个人津补贴免税政策到期不再延续,那派遣人员的预算成本就会提高,出于对成本控制的考虑,未来这些企业总部可能会审慎规划员工派遣事宜。

精准施策

一边是关于政策延续性的调研,一边却因政策普惠性被质疑具有超国民待遇。在减税降费大背景下,外籍个人的津补贴免税政策也面临着新的调整。

张磊告诉记者,从行业类别看,目前外籍人士呈现急速增加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这些领域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较大,结合中国目前的技术和战略储备情况看,国内技术人员尚不能对此形成替代。

但对于一些相对成熟的传统行业,比如制造业等领域,中国企业对外籍人士的引进已较之前有所降低。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政策是否延续,降低个人整体税负仍是当前政策的主基调。

澳洲会计师公会华东和华中区委员诸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实现政策精准鼓励将是税收优惠的一个调整方向。

据悉,目前外籍个人津补贴免税政策的适用对象是非中国国籍的人士。相比大湾区和自贸港等已经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外籍个人的这一政策门槛普遍较低,该政策实施三年以来,也一度被市场认为具有超国民待遇。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安排,目前对境外高端人才和境外紧缺人才普遍按照实时目录调整的规则给予优惠。

比如海南自贸港对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中,政策将3万元个人所得税(约32万~40万元年收入)作为高层次人才市场认可标准的基点,意味着能够享受到个人所得税优惠的“高端人才”(约42.5万元以上年收入)按照薪酬税收标准都是“高层次人才”。

尽管海南自由贸易港高层次人才认定不设名额限制,但是需要经过层层选拔,并报多个部门审核,之后才能享受个人所得税的相关优惠政策。

张磊表示,和大湾区、自贸港政策相比,目前外籍个人津补贴优惠则属于普惠性政策,只要是外籍,都可以享受该政策优惠,但是从长期看,政策只有精准调整才能发挥税收调节的功能。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