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挺:出口下行或是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坎
时间:2021-12-03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当下这个时点,若要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前瞻性,就需要开始考虑稳出口。除了疏通供给侧瓶颈从而平抑原材料价格之外,考虑到7月底以来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已经升值4.5%,还需审视外汇政策。我们认为,央行应该适时适度增加结汇的便利,人民币汇率应该以一篮子货币为基准,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没必要让人民币过度升值。稳定的经济增长和资本项下可兑换是一国货币在长期内扩大国际影响的真正基石,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依赖单边升值来实现。

当前的出口高增长是否能够维持

出口在过去一年中高歌猛进,今年前十个月同比增长32%,令人自豪,但种种迹象表明这种高增长不可持续。在经济增长已经高度依赖外需的背景之下,如果接下来出口显著减速,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除房地产之外中国经济面临最大的坎。

去年年初疫情暴发之后,中国在防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制造业产能快速复苏,从去年3月下旬就开始大量出口防疫物资和电脑等居家办公用品。整体出口从去年4月回暖,到去年底已经同比增长20%左右。2020年全年出口增速3.6%,高于2019年的0.5%。今年前十个月同比增长32.3%,10月份同比增长27.1%。根据我们的测算,今年前三季度9.8%的GDP增长中,出口贡献了四成;今年三季度4.9%的GDP增长中,出口贡献了一半。强劲的出口不仅创造大量外汇流入,也给中央政府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推动减碳和房地产去金融化等跨周期结构性政策。

但出口的高增速是否还能持续?难度是非常大的。

首要原因就是高基数。出口同比增速从去年10月的10.9%暴增到去年11月的20.5%,因此,从今年11月开始,同比出口增速可能会下一个台阶。疫情前中国出口在全球出口中的比重在14%到15%之间,较为稳定;因为疫情,这个比重从2019年的14.6%跃升到了现在的17.6%,但持续上升的可能性极小。

其次,尽管全球疫情又一次复发,一些地方重新关闭国门,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经济体会选择与病毒共存的战略,其消费重心由商品返回到服务业。而中国尚未与其他国家通关,在这个过程中商品出口可能受损,服务出口又不能受益。

再次,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耐用品消费在经历了去年和今年的高峰之后,由于其本身的耐用属性,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需求低谷。

最后,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大幅刺激和财政赤字之后,世界各国的财政刺激力度和对家庭补贴的力度会明显下降,这也会影响中国的外需。同时,从竞争对手角度,之前遭受疫情重创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生产出口在快速恢复,如越南出口同比增速由10月的2.3%上升至11月的20.6%。

有不少人认为,过去一年多的全球供应链和物流危机得到改善以后,中国出口还能借此东风维持高增长。我认为实际情况可能会恰恰相反。

因为全球物流危机,很多进口商为了今年年底的销售旺季而提前下单备货,造成中国三季度订单高企和出口繁荣的现象,但这种提前下单也会导致后续订单的低迷。全球疫情暴发之后,由于对医疗物资和居家办公用品的需求突增,加上供应链不畅,导致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企业被迫增加库存以保障供应链畅通,这就导致了所谓的“牛鞭效应”。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来看,各国的中间产品库存在过去一年都大幅增加,从而对中国出口十分有利。但最近全球物流有所改善,在美国洛杉矶长岛之外等待卸货的货轮,已经从10月中旬的86艘下降到11月19日的71艘。因此,“牛鞭效应”的逆转可能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降低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

中国出口也面临价格快速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由于输入型通胀、降低能耗和控制原材料产量等原因,中国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10月份中国PPI同比通胀已高达13.5%,而不同口径的出口价格指数升幅,到目前为止则远远低于PPI通胀,表明出口商的利润空间在快速收窄,影响出口积极性。最近出口价格已经开始上扬,中国海关出口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已经从6月份的0.6%跃升到10月的8.1%。出口价格的快速上涨会削弱中国出口竞争力。汇率方面,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目前处于6.37的高位,跟疫情前的6.85相比,已升值7.5%。从对一篮子货币来看,已升值11.7%。尤其是7月底以来,由于美元对全球主要货币快速升值,美元指数已经从92.1升值4.1%到11月底的95.9,而这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不降反升了1.4%,造成人民币对其一篮子货币升值了4.5%。如此快速的升值对出口显然也是非常不利的。可以说,中国出口企业正在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两面夹击。

已经有不少数据表明中国出口增速正在下滑。中国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从今年5月开始就一直在荣枯线以下。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已经从10月的高点下降3.5%。八大枢纽港口外贸集装箱在10月中下旬和11月上旬连续三旬呈同比负增长,为去年6月以来的首次。用于再出口的进口原材料和部件,其同比增速从9月的17.0%下跌到10月的7.7%,若去掉成本上涨的因素,实际进口额增速可能已经接近零。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已经从三季度的14.2%下降到10月的11.6%,而10月PPI通胀和出口价格通胀已经分别达13.5%和8.1%,剔除价格变化后,实际出口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