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展望2022年,在跨周期调节的顶层设计下,在体制机制改革红利的继续释放中,预计中国经济可以实现全年5%以上的实际增速,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年将成为中国经济蜕变的“第二春”。
2021年中国经济继续“稳中有进”。从两年平均来看,2021年四季度中国实际GDP增速有望从三季度的4.9%,略微回升到5%。四季度中国经济有望企稳的主要支撑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耗双控政策有所放松,煤炭等能源大宗保供加码。二是,基建投资在重大项目加速开工和地方专项债错位发行的带动下有望企稳回升。三是,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助力制造业投资保持向好态势。
展望2022年,中国经济将重回“增速换档”,重回下行通道,主要原因就是新冠疫情后推动中国经济快速恢复的房地产投资和出口这两个增长动能可能放缓,而基建、制造业投资和消费较难对冲。预计在跨周期政策的适度发力下,全年实际GDP增速有望达到5%以上。这一增速虽然相较2021年有所回落,但大致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相契合,亦能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扎实的年度基础。
此外,下一阶段中国经济面临的三个风险值得关注:第一,中国经济“类滞胀”特征进一步显性化。第二,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提速带来外溢效应。第三,中美经贸关系演化中仍存不确定性。
2022年中国财政产业政策“领衔”。中国经济“类滞胀”风险犹存,需要政策积极应对。预计2022年财政政策发力和产业政策调整将是重点,而货币政策作为配合,全面宽松的空间不大。
财政政策方面:一是,2022年财政基调可比2021年略为积极,赤字率至少仍可安排在3.2%。二是,2021年财政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后置”特征,2022年财政支出节奏需要“前置”,以确保中国经济能够运行在合理区间。三是,化解隐性债务仍将是财政的重点工作之一,地方债务高压监管不应放松。四是,财政支出中可适当压降投资的比例,将资金向公共消费转移。五是,地方政府新增债券额度中,探索适当降低新增专项债比例,提高新增一般债占比。
产业政策方面:一是,“纠偏”前期政策执行中的过激行为。二是,“运动式”减碳现象减少,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才会减弱。三是,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新冠疫情爆发已近两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可用“一枝独秀”来形容。2020年,全球经济在疫情冲击下近乎停摆,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主要经济体;2021年,全球经济仍在与疫情赛跑,中国经济在继续对抗疫情、快速推进绿色转型、以及平稳应对全球能源紧缺中,再次“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展望2022年,在跨周期调节的顶层设计下,在体制机制改革红利的继续释放中,预计中国经济可以实现全年5%以上的实际增速,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年将成为中国经济蜕变的“第二春”。
2021年中国经济继续“稳中有进”
在散发疫情、洪涝灾害和限产限电等因素叠加冲击下,2021年3季度中国GDP实际同比4.9%,两年平均同比4.9%,与二季度相比下滑了0.6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3季度实际GDP环比只有0.2%,而2017年-2019年的环比均值为4.5%,可见上述多重因素叠加对中国经济冲击之甚。
我们预计,随着前期叠加冲击因素的“纠偏”,以及宏观政策上“稳增长”的加码,从两年平均来看,2021年四季度中国实际GDP增速有望从三季度的4.9%,略微回升到5%(全年实际GDP增速为5.1%)。形象地说,将从今年三季度的“小低谷”走向四季度的“小回温”。而从当年同比来看,2021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能继续下滑到4%以下(全年实际GDP增速在8%左右),可谓“温而不暖”。而四季度中国经济有望企稳的主要支撑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能耗双控政策有所放松,煤炭等能源大宗保供加码。2021年10月8日国常会指出,“完善地方能耗双控机制,推动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在一定时间内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若今年全年都不纳入,使用2020年数据测算,这一政策调整可使得我国单位GDP能耗考核从今年两会确定的下降3%放松到下降2%,因此对工业生产的冲击将减弱。2021年10月我国工业增加值季调环比从上月0.05%,显著回升至0.39%,但仍低于6月之前水平,工业生产出现有限回暖。分大类行业来看,10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主要就是依赖上游供给约束的放松:10月采矿业工业增加值进一步大幅反弹,两年平均增速达到4.7%,创年内最高;电热水业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位向上波动,可能也与能源类供给约束的放松相联系。细分行业来看,上游供给约束放松主要集中于原煤:10月上游高能耗产品中,只有原煤产量增速大幅提升、由负转正,而焦炭、水泥、粗钢、有色金属产量增速仍在进一步下滑或持平于低位。
二是,基建投资在重大项目加速开工和地方专项债错位发行的带动下有望企稳回升。2021年9月,全国共有23个省市开工重大项目6646个、环比增加206%,总投资额4.0万亿、环比增加115%。10月至今,已有河南、湖南、四川等多个省份集中开工本地重大项目,总投资近万亿元。2021年四季度新增专项债额度为1.1万亿,比去年四季度多出8648亿,发行时间错位将对四季度基建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