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
“每个人都必须做出一个选择,究竟是行走在创造性利他的阳光中,还是行走在毁灭性自私的黑暗里。”(马丁·路德·金)
亚当·格兰特,沃顿商学院的组织心理学家和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他将阳光中的利他者称为“付出者”,将黑暗中的自私者称为“获取者”,将介于二者之间的人称为“互利者”。
传统智慧认为,成功者有三个共同特征:自我驱动的动机、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对机遇的把握能力。就是说,你如果想要成功,一靠努力、二靠才华、三靠运气。
亚当·格兰特通过10年时间,专注于研究成功者的成功原因。研究范围从谷歌公司到美国空军基地的各种组织,在全球不同国家地区采集了大量数据和案例。
他在传统认知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优异成功者还具备第四个特征——怎样与他人打交道。
这一项研究成果,成为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学课程。
格兰特的研究结果表明,“付出”与“获得”的权衡对成功者有着超乎想象的影响。
我们在工作中与他人打交道时,都要做出一个选择:究竟是尽可能多地占有每一份价值,还是专注于贡献价值,不计回报?
人们的人际交往风格存在巨大的差异,即获取多少,付出多少,每个人的比例都不一样。在工作中,人们交往的模式处于两个极端风格,格兰特称他们为“获取者”和“付出者”。
“获取者”和“付出者”有什么特点?
获取者的典型特点:他们喜欢得到比自己所付出更多的东西。
他们让交互的天平向自己这一端倾斜,以自己为中心并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利益之上。
获取者相信世界是一个你死我活的竞技场。他们认为,为了获得成功,必须比别人做得更好。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断推销自己,确保自己的努力获得足够多认可。
获取者并非外表残忍,也不会做背后捅刀子的事儿,他们只是小心翼翼,自我保护。
获取者的内心独白:“如果我不首先照顾自己,那么就没有人顾及我的利益。”
付出者把交互的天平向另一端倾斜,相比于自己得到的,他们愿意付出更多,以他人为中心,关注他人从自己这里能得到什么。
在工作环境中,付出者属于少数。
其实做一名付出者并不需要超常的牺牲,普通人也能做到。只需要更关注他人的利益,比如伸出援手、提供教导、分享荣耀,或帮助别人拓展关系。
获取者和付出者与他人相处之道不同,反映在心态以及采取的行动中。
获取者,会策略性地帮助他人,让自己的收益超过自己所付出的成本。
付出者,对于“成本-收益”的分析会有所不同。只要别人的收益超过自己所付出的成本,便愿意帮忙。他会慷慨地分享自己的时间、经历、知识、技能、想法和关系,让别人尽可能多地从中受益。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获取者与付出者的脸上并没有贴标签,注明他是获取者或付出者。每个人的行为随不同场景发生变化。
耶鲁大学心理专家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亲密关系中都表现得像一个付出者。
但在工作场合里,大多数人并非单纯地表现为付出者或获取者,而是采取第三种风格:互利者,努力达成付出与收获的平衡。这时人们奉行等价交换,人际关系中充斥着对等的交易。
在社会活动中,我们周围的朋友、同事的处世之道基本以三种风格进行人际交往互动:即获取、付出和互利。
在最初相识时期,“互利”行为最为常见,但这是动态的暂时阶段,日久见人心,最后人们的交往风格会呈现为本来面目,被归类为获取者或付出者。
问题来了。哪一类人在成功的阶梯上会垫底?
获取者?付出者?互利者?
对,是“付出者”。
研究结果表明,付出者在成功的阶梯上处于垫底的位置。在各种重要的职业中,付出者处于劣势地位,他们帮助别人发展得更好,但在这个过程中牺牲了自己成功的可能性。
这种情况无论是在蓝领为主的工程类岗位或医学领域,都得到验证。
那么,谁位于职业成功阶梯的顶端呢?
是“获取者”还是“互利者”?
都不是(掉坑里了吧)。
亚当·格兰特的研究,显示了令人惊讶的结果:位于成功阶梯顶端的还是“付出者”。
格兰特用大量数据和篇幅证明上至国家总统,下到企业的管理者,真正的成功者中,付出者占多数。例如,美国总统林肯、华盛顿都是典型的伟大付出者。
特朗普是“付出者”还是“获取者”?
2021年2月13日,美国参议院完成了对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第二次弹劾审判,最后的投票结果是57票赞同其有罪,43票认为其无罪,因为没有到达定罪所需的67票,特朗普侥幸逃过一劫。
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争霸中,刘邦的两元大将韩信与萧何也是个性分明的两种风格。韩信在刘邦为难之时,总是乘机邀功请赏,属于典型的获取者;萧何处处以刘邦霸业利益为主,是廉洁奉公的付出者。
萧何的本色是“付出者”,在刘邦创业的艰难时期,萧何始终是付出者;刘邦创业成功后,萧何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为了活命自保,故意“伪装”成一名好色贪官(获取者),向刘邦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