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星小城到国际都市 探寻义乌谱写共富奋斗史诗的精神密码
时间:2021-12-01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在中国城市发展版图上,如果把历史视线拉长到改革开放的40年时间里,有哪些城市像变魔术一样从无到有?又有哪些城市最有潜力成长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现代化都市?

从无到有,大家很容易想起深圳。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得益于毗邻香港的优越地理位置和特区政策红利,迅速崛起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除深圳外,还有其他类似城市吗?

搜索近40年的中国城市发展和扩张历史,义乌很容易进入视野。

义乌跟深圳一样,也完全是一座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的小城,迅速崛起为一座有国际知名度、有现代化都市气息的城市。从国际化程度,从城市功能和辐射的广度,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聚集度来衡量,义乌离一座现代化都市越来越近了。

15年来,义乌发展经验在理论与实践的激荡中不断续写新传奇。承接国家级改革30多项、省级改革40多项,创新形成案例200多项……近年来,从输出发展经验到为国家试制度,义乌从0到1的一小步,就是全国改革开放的一大步。

如今每个到过义乌的人,都会感叹新义乌焕发的澎湃力量。

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世界小商品之都又在新赛道上继续奔跑。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义乌为什么每次都没人让人失望?义乌保持持续繁荣背后有什么精神内涵支撑?在市场崛起的过程中,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们不难发现,始终有一股力量、有一种精神涵养在义乌的土壤里、积淀在新老义乌人心中。他们用敢为人先的创新活力、舍我其谁的担当魄力、善谋实干的闯劲韧性,在全球大市场中披荆斩棘、逐浪前行。

在疫情此起彼伏、市场变革动荡的大环境下,在“义乌发展经验”十五周年和义乌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十周年之际,笔者再次走进义乌,感受这座国际都市日日新、日更新的景象和创业者如何与城市一起创富、共富的奋斗史诗。

人物图谱一:

冯旭斌,1979年生,义乌人,义乌市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冯旭斌15岁就出来打拼,摆过地摊,卖过盒饭、贺卡,开过书店,做过“北漂”,从事过房地产开发和物流运输等工作,如今执掌着“义新欧”(义乌-马德里)中欧班列的运营。

11月18日,在义乌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协调下,首趟“义新欧”班列成功发运,横跨欧亚大陆,联通8个国家,全程13052公里,是中欧铁路最长的通道。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货运列车的运营主体竟是一家义乌的民营企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条民营企业运营的中欧班列。

而据笔者了解,在中欧班列开通前,一个标箱到欧洲的海运价格是1000多美元,而通过铁路货运要5000美元左右,陆运是海运的四五倍。是什么勇气让他敢为人先,开通这样一条看似“赔本”的货运通道?

冯旭斌说,做这件事的初心很简单,就是认为义乌这么大一个小商品市场,这么大的物流市场,没有自己独立的国际物流通道,主要依赖宁波、上海等周边港口,出口肯定会受影响。“一定要建立一条义乌自己的独立物流通道,以义乌为出发点,把义乌货直接运往全世界。”

为了做到这个外界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冯旭斌开始了自己钻研学习、设计方案、跑审批,自己跟铁路、口岸、海关、商务等部门协调沟通的漫长过程。为了跟中亚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海关交流协商,他可以一个月往返欧洲4次;为了找返程货源,让商户接受新的货运模式,他跑遍当地华人商圈,一家家发名片拜访;他向客户承诺,只要出现货物损坏,10万价值的货物翻倍赔偿20万元……最艰难时,一年跑坏一辆车。

几多艰辛,几多收获。“义新欧”班列的开通,后来被认为是义乌人创新机制勇于开拓的一大标志性事件。

回望来路,冯旭斌告诉笔者,当初做这件事的最大底气是义乌的全球市场和庞大货源。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利好加持下,如今,“义新欧”已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开放大通道,开通运行16条国际班列直达线路,辐射50个国家和地区,货源覆盖15省市10万种中国制造商品,成为长三角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贸易循环畅通载体。截至目前,“义新欧”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3300多列,运送货物27万余标箱。

人物图谱二:

穆德,来自约旦首都安曼,浙江盈帆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2年,穆德大学毕业后慕名来到中国,在义乌一待就是20年,不仅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还娶了中国太太,小孩也在义乌上学。

问及为何离开大城市,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一个小县城?穆德说,他第一次来义乌,就觉得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被偌大的市场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惊呆了,从中也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他怀揣打工积攒的3万元人民币,和许多老外“义漂”族一样,从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与全球做生意的“大老板”。

“我去过美国、欧洲等七八十个国家,觉得义乌是最适合做生意的地方。”穆德说。经过多年积累,如今他已经把义乌市场的五金、电动工具、节能灯等产品卖到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也结识到世界各国的朋友。去年疫情之下,他的外贸生意还逆势增长了60%,出口额超1.3亿美元。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