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成都高新区“国际人才港”开港,同时,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13家企业现场签约。未来5年,上述企业将加快在科技人力资源产业细分领域布局,预计总投资超50亿元,将推动成都高新区形成中西部最具影响力的高科技人力资源产业链。
国际人才港连同2017年建设的国际人才城,成都高新区还将打造1平方公里国际人才公园,形成“一城一港一公园”的国际人才集聚空间体系,成为服务中西部、辐射全国、连接全球的国际化人才重要枢纽。
人力资源产业成为新增长点
人力资源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蓝海”。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作为鼓励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康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58万家,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全年为2.9亿人次劳动者、4983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支持。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教授认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第一服务业,是双循环经济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增长点与驱动点。
11月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营业收入突破2.5万亿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5万家,从业人员数量达到110万,培育50家骨干龙头企业,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达到30家左右。
《意见》还明确,健全完善高水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体系,进一步推动集聚发展。围绕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依托中心城市,在国家级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聚集区域,继续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实际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视,最近几年各地纷纷制定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鼓励支持政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成为区域竞争的一个焦点。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在各地建设了一批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比如,2019年4月,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到2022年,建成3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早在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批准四川省筹建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这也是全国第7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2017年,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新园区(下称“高新园区”)开园运营,依托成都高新区“国际人才城”,辐射周边9平方公里,形成产业核心区,构建了“一核一区”的格局。
2019年1月,成都高新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联盟成立。12月,举行人力资源协同产业功能区发展大会,会上发布《成都市产业功能区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清单》和《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服务产品清单》,解决人才和企业发展痛点。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高新园区奋起直追,逆势而上。2020年,高新园区产值实现逆势增长,全年营收突破80亿元,成为西部地区产业规模较大、产业业态完整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称,截至2021年6月,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50余家,其中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22家,成为各地人力资源服务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平台,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打造国际人才枢纽
“以前,大家都觉得人力资源是个小行业,在企业内部也是成本单位,而非效益单位。现在逐渐受到重视,因为劳动力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用好人力资源也能控制成本。”智联招聘CEO郭盛在今年下半年举行的第一届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上表示,人力资源行业的核心价值是选拔人才,怎样把人才变成生产力,需要人力资源服务业提高效能。
余兴安称,在新的历史时期,人力资源服务业将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人力资源服务主体性增强,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不再是简单的附生物,而是协同发展中的重要因素。而且人力资源服务的边界将更趋模糊,对其他经济领域的渗透会继续增强。
余兴安认为,“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包括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发展,经济发展动能转化、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人力资源禀赋的变化等诸多方面,这之中既有挑战,也蕴藏机遇。
因此,他提出,拓展产业空间形成以人力资源服务为主轴的现代生产性服务集群,充分利用“技术红利”,推动产业创新和跨界发展。抓住信息科技等领域快速发展和产业间跨界创新的机遇,推动诸如“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工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