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将维持韧性
时间:2021-11-30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2020年以来,受益于海外疫情持续反复、供应链修复缓慢、海外央行放水等,出口成为了中国经济中表现最为亮眼的一项。2021年10月出口累计增长32.3%,两年平均增长15.1%,大幅高于其他分项的同比增速。

那么,为什么出口成绩如此亮眼呢?

对于出口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这么几个角度,一是中国的出口份额占比;二是全球的总需求情况。

前者主要考虑的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和竞争优势;后者主要的影响因素则是全球的经济修复情况、财政货币刺激力度等。

在2020-2021年,这两项对中国的出口都形成了明显的支撑。

先来看份额占比。

在疫情的冲击下,全球大部分国家的生产按下了暂停键。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因为疫苗接种率低,疫情的多次反复抑制了当地生产能力的修复。而且全球化分工模式下,很多发展中国家只承担着生产链中的一部分职责,这使得疫情对他们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但是,中国最先保住的是生产端,受益于政策的严防死守,国内只出现了几次零星的小规模疫情,对生产影响不大。

全球分工的模式对中国虽然也会造成影响,但是要知道,中国目前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完善的工业产业一方面使得中国受海外疫情的影响相对较小;另一方面这反而还是一个机遇期,以前国内企业要和海外厂商一起争夺国内外的市场份额,现在海外生产跟不上,中国进口替代行业就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发达国家虽然疫苗接种率会高一些,受疫情的影响会小一些。但是受此前财政货币刺激政策后遗症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居民就业意愿低,部分劳动力提前退出等现象。缺乏劳动力成为了制约生产能力修复的主要因素。这一点我们会在下面进行进一步分析。

简单来说,就是在全球疫情多次反复的情况下,海外供应链稳定性弱,修复缓慢。这就使得这些发达国家的进口主要依赖于产业链齐全、生产能力强的中国。

可以看到,2020年以来,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出现了明显的回升。按照WTO的统计口径,2020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14.7%,相比于2019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

2021年我们以中国占31个国家(有公布数据)的数据为例,可以看到2021年中国出口的占比依旧明显高于疫情前水平,并且前8个月的占比比2020年还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再来看一下总需求。

疫情之后,与中国保生产的做法不一样,海外优先保的是需求端。以美国为代表的大部分海外国家开启了财政赤字货币化之路。

以美国为例,美联储印钱买美债,财政拿到钱之后再以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比如失业救济金、援助贷款等)给居民和企业发放各种福利。

通过这样的方式,美国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在疫情下维持了韧性,居民收入不跌反涨,需求十分旺盛。与之对应的是美国财政赤字规模的飙升和美联储大幅扩表。

除了终端消费维持韧性之外,海外生产的缓慢修复还带动了中国中间品出口的回升。

此前市场担心的一个点是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渐减弱,海外生产修复,供需缺口收窄,从而对中国出口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生产修复是一个过程,在修复期其对中间品的需求反而会对中国出口形成支撑,可能需要生产快修复好了,才会和中国形成一个竞争。

体现在今年的出口数据上,就是随着海外复产复工的推进,中间品比如专用设备等的出口出现了明显的回升,成为了出口的重要推动力。

除了从份额占比以及全球需求总量角度看出口之外。我们还可以将出口拆分为量和价两部分。数量角度和全球需求、市场份额等角度比较一致,我们就不重复了。这里我们重点来看一下价格对目前出口同比增速维持高位的影响。

2021以来全球通胀形势愈演愈烈,10月中国PPI达到了13..5%,不断上涨的价格也对中国出口同比走势形成了明显的支撑。

海关总署公布的出口指数包括价值指数、价格指数、数量指数,其中价值指数=价格指数+数量指数,且价值指数以人民币来衡量,因此与人民币标价的进口金额增速保持一致。

可以看到今年以来随着出口价格的不断上行,价格对出口的贡献越来越明显。

2021年9月,价格指数同比上行10.6%,出口数量指数同比上行8.4%,价值指数与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19.9%。从这个角度来看,价格对出口的贡献率达到了53.3%,超过了数量的贡献,成为近期推动出口的主要拉动项。

总的来说,中国出口之所以能够维持韧性一是海外供应链难以修复,全球需求对中国依赖程度加重,中国市场份额维持高位;二是受益全球央行放水,海外需求旺盛,叠加在海外供给修复时,中国的中间品出口短期也会维持强势;三是近几个月随着价格的回升,价格对出口同比维持韧性也形成了明显的贡献。

02方向向下,韧性犹存

那么在分析后续出口走势的时候,我们也是从这几个角度出发的。看看这几个支撑因素有没有变弱的走势,如果变弱了,那么中国出口自然有下行压力。

先简单总结一下,我们预期后续,上文中提到的两个驱动因素对于出口的带动作用都将会有所削弱,但是下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