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适合创业吗?先看看当代企业家精神的要点
时间:2021-11-30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反全球化趋势持续等多重因素叠加,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巨大挑战。在新形势下,特别需要激活企业家精神。因此,笔者尝试探讨企业家精神的来源以及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机制。

从企业运营和个人特性两个视角分析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一词源自法语的entrepreneur,原意是具有冒险精神的组织经营者或管理者;“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一词因而也强调承担经营风险的精神。本质上,企业家精神是“将变化转化为机遇”的一种胆识,其最大内核就是创新与开放型思维。那么,企业家精神的根源在哪里?可以从企业运营和个人特性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从企业运营视角看,如何对待外部环境和怎样处理内部组织,是企业家精神的基本体现。企业家运营企业需要完成对外和对内两大任务。对外任务即外部适应,就是关注外部的环境,分析市场、技术、政策的变化,从而进行战略调整。对内任务即内部整合,就是将企业的关键任务、组织结构、控制系统、企业文化等进行协调和搭配,支持战略的落地和目标的达成。一个具备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其面对外部环境的基本假设是:变化是常态的。这个基本假设决定了一家企业及其管理者的基本世界观。有学者认为,企业高管团队通过感知、捕捉和配置三个过程,建构了企业的动态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在机会变得明显之前能够充分感知到机会的存在,在感知到机会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聚焦特定业务与制定商业模式,并重新配置组织资源,打破企业已有的惯例、规则,最终完成从战略到组织的创新变革。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的任务包括“感知与抓取”和“重构与编排”两个方面,与前面提及的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是一致的。正如熊彼特所说,“他们不断地寻找新的财富机遇,无所畏惧地向着‘无人区’奋力挺近,他们敢试天下所不敢,面对新的事物,总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无畏变化、拥抱变化可以说是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前提。

从个人特性视角看,“成就动机”可以说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个人选定进入某一领域后,为自己设立卓越的目标,并为达到该目标而不断努力;而一旦达成目标,个人又自发自觉地设立更高的目标,持续奋斗。“成就动机”在企业家身上表现为经过事先评估,确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之后调动个人心力和各种资源,为之奋斗,永不停歇。那么,“成就动机”来源于何处呢?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成就动机”与个人的身份认同高度相关。企业家群体普遍追求卓越,其背后是将身份认同上升到社会责任层次。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会承担多个角色,而其中总有一个是最核心和最关键的角色。一旦确立了身份认同,人们便会建立一套与社会角色密切相关的认知和行为准则,并在行动中积极践行这套准则。真正的企业家一定是在自己选定的行业中进行了初始的身份认同,并且逐渐坚定地认同该身份角色的社会责任,从而持续达成对行业有显著改进和突破的目标。因此,具备企业家身份认同的人,能够心无旁骛地经营企业。他们因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满足了社会的需求而体会到事业的意义,并从中感受到使命与责任。

中国的企业家群像:“技术导向型”“国际运营型”“消费洞察型”

改革开放初期,诸多政策法规不健全或不清晰。在这个制度空白期,形成了一波独特的“空白期红利”,不少企业家准确理解和把握尺度,开展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业务。19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改革开放全面提速,政策法规越来越完善,互联网时代宣告来临。诸多企业家纷纷加入互联网产业的开拓,他们关注市场、客户、商业模式、组织运营,体现了“技术导向型”企业家精神。进入21世纪,在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开始走向世界舞台。这个时期涌现出的企业家,带领企业锐意创新、了解并适应国际规则、尊重所在国家的文化,体现了“国际运营型”企业家精神。大约从2010年开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也开始发生变化。一批出生于1980年左右的企业家,基于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建立起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体现了“消费洞察型”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与一般人的差别在于,他们不仅倾向于在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好的结果,而且倾向于改进约束条件,追求改进后约束条件下的最好结果。企业家精神表达的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困难之间的互动。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所收获,人们坚信自己可以战胜命运、克服困难。正如一些西方的企业家自认为是征服者和创造者那般,这种能动论构成西方企业家精神的基础。然而,如果个人长期受困于外部环境,即使付出极大努力也无法改善状况,最终只能接受失败的命运,由此便会形成宿命论的人生观。

中国企业家在认知和接受外部困难和约束的同时,坚定地改变现状、克服困难,这种“认命变运”的信念构成了当代中国特殊的企业家精神。可以说,企业家对认命变运的认可程度远远高于能动论和宿命论。企业高管越是相信认命变运,就越是注重企业的创新、前瞻以及冒险。在企业外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