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制造业重回扩张区间 生产加速恢复内需有待提振
时间:2021-12-01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在近期一系列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政策支持下,国民经济景气度有所回升。

11月30日,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制造业PMI为50.1%,较上月回升0.9个百分点,在连续2个月运行在50%荣枯线以下后,重回扩张区间。

此前实施的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显现,10月中旬起,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价格增速明显回落,企业原材料成本压力有所放缓。11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2.9%,较上月下降19.2个百分点,降幅较大,创今年以来最低水平。

受访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近期“保供稳价”等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及时遏制了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制造业回升较为全面,供需两端均有明显恢复,但小型企业多项指标仍处于收缩区间,需要进一步保证“保供稳价”以及中小企业纾困的政策落实。

同时,受访专家强调,11月国外需求改善是市场需求整体稳定回升的重要动力,但国内需求释放不足,企业产成品库存有所增加,需要着力抓好扩大内需相关工作。

原料价格指数大幅回落

11月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2.9%,较上月大幅下降19.2个百分点,达到近12个月以来的指数最低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介绍,近期“保供稳价”等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得到遏制。从行业情况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的两个价格指数均显著回落,降至临界点以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煤炭、黑色金属等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在10月中上旬达到最高值后出现明显回落。以焦煤为例,价格从10月中旬的4100元/吨降至11月中旬的3010.7元/吨。黑色金属中的螺纹钢和线材价格更是先后跌穿5000元大关,从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每吨分别下跌了1124.4元和1125.6元。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总经济师陈中涛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今年以来,大宗商品涨势迅猛,不但上涨快,幅度大,而且波及范围广,黑色、有色、能源及化工产品、水泥玻璃等建材产品、粮食及农副产品均出现持续性大幅上涨,直到11月份才出现明显改善,中下游产业的成本压力开始得到缓解。

“11月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下降7.3个百分点至63.2%。”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文韬指出,原材料价格增速回落势头正在向下游传导,11月出厂价格指数为48.9%,较上月下降12.2个百分点,显示产品销售价格也有所下降。

陈中涛表示,基础原材料生产也有所回升,同时在季节性消费刺激以及纾困政策的共同影响下,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恢复奠定了基础,目前制造业回升较为全面。

具体来看,11月装备制造业PMI、高技术制造业PMI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1.7%、53.2%和51.4%,较上月分别提高0.5、1.2和1.7个百分点。从21个细分行业来看,11月15个细分行业PMI较上月上升,仅有9个细分行业PMI低于50%。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价格指数的双双回落舒缓了市场对输入性通胀的担忧,加之制造业整体保持盈利,企业对经营前景预期乐观,大部分企业开始主动补充库存。

但周茂华指出,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虽有降幅收窄,但仍然位于荣枯线之下,其中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原材料库存指数都低于50%,分别为48.4%、48.8%和44.7%,目前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还未根本解决,仍需发挥保供稳价政策的持续性影响,从而增强市场主体长期发展的信心,谨防原材料价格再次大幅反弹。

内需仍待提振

在11月份的PMI增长之中,生产指数成为回升主力,比上月上升3.6百分点,升至52.0%的扩张区间。其中,造纸印刷、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生产指数高于56.0%,行业生产活动显著加快。

陈中涛分析,一方面是受原材料价格下滑并趋于稳定的影响,下游市场一改此前的观望情绪,抓紧时间进行年末补库和生产。另一方面,近期电力供应能力持续提升,多地有效用电政策更加科学化和有针对性,加快释放了制造业产能。

同时,11月新订单指数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达到49.4%,制造业需求端较上月有所改善,但仍处收缩区间,涨幅与生产指数差距较大。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等行业进入传统旺季,新订单指数升至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但木材加工及家具、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位于43.0%以下低位区间,行业市场需求偏弱。

陈中涛表示,11月份的制造业需求,尤其是消费制造业的需求上升,与国内“双十一”、国外圣诞消费季临近等季节性消费刺激有关。像化工、钢铁等高耗能产业依旧面临着减产和环保压力。同时,房地产投资下降对经济的影响仍将延续,疫情反复仍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因此部分行业的需求带动性并不强。

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仍占三成以上,11月份比重达37.6%,较上月上升4个百分点。

“结合来看,当前供大于求压力有所加大,经济恢复质量有待加强。仍需继续多措并举扩需求,稳定经济内生动力。”文韬说。

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