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红利释放新趋向 链接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产业协同共迎新机遇
时间:2021-12-01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之间频繁互动。

从今年广交会分别设立广州和南京两个会场,推动两地贸易联动,到南京市级、区级等多个主体单位、产业平台组团前往深圳招商推介,大湾区各主要城市与南京之间的产业互联日益成为一种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大湾区企业选择到南京布局落户、开拓市场,俨然已成为一股潮流。据统计,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以来,南京已累计引进大湾区企业亿元以上投资项目约700个,投资总额约7600亿元。

为何大湾区企业,特别是深圳的创新企业对南京有这么大的兴趣?当前驱动大湾区企业加速在南京布局的核心要素又是什么?

事实上,近年来南京聚焦八大产业链出台了一系列产业配套政策,打造各类具有足够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平台,城市综合发展能级和产业发展吸引力不断增强。在南京“十四五”规划中,临空经济、数字经济、交通运输、都市圈建设等多个领域将迎来重要发展利好,为南京对接大湾区发展,服务赴宁企业提供了最佳市场机遇。

与此同时,从城市间的产业契合度来看,南京和深圳皆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在创新驱动要素延伸的众多产业领域,无论是产业基础与要素优势,还是市场生态与配套体系,两座城市的产业发展拥有很高的耦合度。南京与广州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以及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领域,均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城市间的产业契合高,市场合作空间大。此外,南京与香港向来经贸往来频繁,当前随着南京城市发展能级与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香港高端服务产业赴宁发展,也迎来了更好的城市载体。

受访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正加快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对接联动是长三角和大湾区每座城市的光荣使命。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特大城市,在深化两大战略间的产业对接与互动,进一步畅通双循环发展格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南京与大湾区诸多城市的产业基因高度匹配,对于大湾区企业来说,在宁发展不仅能够强化企业聚合与应用科创资源要素的能力,同时还能以南京为支点,进一步打开更为广阔的长三角市场。在此基础上展望“十四五”,大湾区企业赴宁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未来势必将迎来进一步升级。

大湾区企业“赴宁潮”

从1993年中兴通讯南京研究所落户,到1999年华为南京研究所在宁成立,深圳企业赴南京发展逐渐兴起。多年来,恒隆、新世界等港资企业布局南京频频加码,香港成为南京的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南京制造业基础雄厚,一直也是广州中小制造型企业在华东发展的首选之地。

特别是近几年来,大湾区企业北上落户南京已经成为新趋势。在南京各级单位与平台赴深圳等主要城市招商推介的引导下,南京围绕八大产业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推出产业扶持政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南方企业赴宁发展。

如在南京溧水,聚集着深圳欣旺达、喜之郎食品、创维电器、深圳能源、比亚迪汽车、联塑等大型企业,溧水聚焦新能源汽车、临空经济和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成为深圳企业在华东地区投资发展的重要集聚地。同时,目前在溧水落户的广州企业也已超过百家。

其中,2019年3月落地南京溧水的深圳欣旺达新能源项目,当年就创下了百亿级工业项目当年签约、当年投产的新纪录,成为上市企业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华南地区以外的首个大型动力电池生产项目。

该项目高级经理李劲松表示,企业选择南京投资除了能够享受到产业与人才有关的政策外,关键还是看中南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所具备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环境。目前南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备了行业集聚程度高、产业配套完善等市场特征。

南京市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事实上,在溧水集聚的深圳企业仅是当前大湾区企业“赴宁潮”的一个重要缩影。目前在宁的深圳企业中,除了中兴、华为外,还集聚着招商蛇口、迈瑞生物、汇川技术等龙头企业与项目,涉及高端服务、医疗器械、半导体功率器件、工业视觉等不同前沿产业领域。

“深圳优质企业选择在南京扎堆,正是源于当前南京在产业基础、人才环境和上下游产业配套等方面所具备的综合投资环境优势。”上述负责人表示。

具体来看,在产业基础方面,如今的南京已经成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产业之城。南京不仅拥有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先后被国家认定布局为智能电网、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三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拥有全国首个软件名城、国家首批两化融合示范城市等平台认证。

在核心产业平台方面,南京还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15个综合性高新园区、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以及江苏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

而在人才环境方面,南京一直是中国的科教重地与人才高地,拥有53所普通高等院校,其中12所入选“双一流”;拥有80多位两院院士、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和一大批大院大所。充沛的人才支撑,是南京吸引越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