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非开启外交关系65周年。11月29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指出,作为《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首个三年规划,中国将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共同实施“九项工程”。
一是卫生健康工程。中国将再向非方提供10亿剂疫苗,其中6亿剂为无偿援助,4亿剂以中方企业与有关非洲国家联合生产等方式提供。中国还将为非洲国家援助实施10个医疗卫生项目,向非洲派遣1500名医疗队员和公共卫生专家。
二是减贫惠农工程。中国将为非洲援助实施10个减贫和农业项目,派遣500名农业专家,在华设立一批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鼓励中国机构和企业在非洲建设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支持在非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发起“百企千村”活动。
三是贸易促进工程。中国将为非洲农产品输华建立“绿色通道”,力争未来3年从非洲进口总额达到3000亿美元。中国将提供100亿美元贸易融资额度,用于支持非洲出口,在华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一带一路”中非合作产业园。为非洲援助实施10个设施联通项目,成立中非经济合作专家组,继续支持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建设。
四是投资驱动工程。中国未来3年将推动企业对非洲投资总额不少于100亿美元,设立“中非民间投资促进平台”,为非洲援助实施10个工业化和就业促进项目,向非洲金融机构提供100亿美元授信额度,设立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中国将免除非洲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21年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愿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发的特别提款权中拿出100亿美元,转借给非洲国家。
五是数字创新工程。中国将为非洲援助实施10个数字经济项目,建设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支持建设中非联合实验室、伙伴研究所、科技创新合作基地。中国将同非洲国家携手拓展“丝路电商”合作,举办非洲好物网购节和旅游电商推广活动,实施非洲“百店千品上平台”行动。
六是绿色发展工程。中国将为非洲援助实施10个绿色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在非洲建设低碳示范区和适应气候变化示范区。
七是能力建设工程。中国将为非洲援助新建或升级10所学校,邀请1万名非洲高端人才参加研修研讨活动。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开展“非洲留学生就业直通车”活动。继续同非洲国家合作设立“鲁班工坊”,鼓励在非中国企业为当地提供不少于80万个就业岗位。
八是人文交流工程。中国愿支持所有非洲建交国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在华举办非洲电影节,在非洲举办中国电影节。举办中非青年服务论坛和中非妇女论坛。
九是和平安全工程。中国将为非洲援助实施10个和平安全领域项目,继续落实对非盟军事援助,支持非洲国家自主维护地区安全和反恐努力,开展中非维和部队联合训练、现场培训、轻小武器管控合作。
中非合作论坛非方共同主席国塞内加尔总统萨勒现场出席并主持开幕式。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统齐塞克迪、埃及总统塞西、科摩罗总统阿扎利、南非总统拉马福萨、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以视频方式与会。53个非洲国家外长和负责对外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或代表以及部分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代表现场与会。
“九项工程”为未来三年合作描绘蓝图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这“九项工程”涵盖了民生、社会发展、经济进步、创新发展、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平安全等方方面面的领域,为中非协同发展、共同追求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构筑了一个系统性的合作框架。作为《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首个三年规划,它为新形势下的中非合作奠定了新的合作机制。
张建平指出,在疫情仍在蔓延的背景下,中国首先需要帮助非洲抗疫,并为非洲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因为非洲是受到疫情冲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这方面,中国一直对非洲义不容辞,比如,将免除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从IMF特别提款权中拿出100亿美元转借给非洲国家。
与此同时,张建平指出,中国一直强调发展是硬道理。长期以来,中国都是在帮助非洲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推动工业化发展,未来这也仍将是中非合作的重点方向之一。除此之外,中国将通过密切的贸易投资、国际产能合作推动非洲的发展,并结合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通过数字创新工程和绿色发展来引领非洲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九项工程”都是在新形势下非常有针对性的合作举措,不仅满足了非洲最迫切的现实需求,而且为疫后双方合作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从政府项目驱动转向民间投资驱动,以及增加了数字创新和绿色转型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王义桅说,比如中国将把卫生健康工程列为重点合作内容,切实保障疫苗在非洲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弥合“免疫鸿沟”,可以说是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雪中送炭。同时,面对疫情给非洲经济带来的冲击,中方提出要实施减贫惠农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