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下的中国抉择
时间:2021-11-29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在过去两年席卷全球的疫情中,受益于有效的疫情防控和合理的宏观政策调控,中国经济在经受住了巨大冲击之后,迅速走出了衰退的阴影。当全球大多数国家依然在疫情和衰退的泥沼中挣扎之际,中国经济基本上回到了疫情前的轨道。今年前三季度在基数和强劲外需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强劲反弹,增长实现了9.8%的增长。在中国经济整体良好的大背景下,也存在一定的隐忧。三季度中国GDP单季增长跌破5%令市场特别是海外投资者开始对中国经济增长动能产生一定的忧虑,很多机构下调了4季度中国GDP增速至3%左右。虽然4季度经济增速超预期下行对中国实现全年6%的增长目标没有太大影响,但投资者担心4季度经济下行的惯性会延续明年,从而对明年中国经济是否能实现5%以上增长存在一定疑虑。近期克强总理指出“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并重提要强化“六稳”和“六保”,在侧面也印证了这种担忧。虽然也有部分分析人士对明年相对乐观,但更多是基于对包括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以及拉动基建投资和放松房地产调控等逆周期政策的预期。虽然短期内逆周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但无疑会加剧中长期内的结构性问题。

毫无疑问,明年是中国经济面对挑战的一年,在旧有框架下思考问题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我们认为应该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出发,并在”跨周期调节“的新框架下,去思考和探讨明年中国经济的问题。房住不炒下的保障房建设,国家安全战略下的制造业振兴、双碳时代中的绿色发展,都可以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选择。

出口和消费表现可能较为平庸

首先,今年中国经济从年初出口一直是支撑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全球经济需求持续复苏,但供给依然存在较大缺口的背景下,全球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有增无减。从数据层面看前三季度中国出口累计同比增长33%,拉动GDP增长1.91个百分点。虽然4季度出口依然会维持在相对高位,但物流成本、原材料涨价以及人民币汇率坚挺对出口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虽然明年全球的补库存需求依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中国出口,但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全球供应链逐步回归正常带动供给改善以及刺激政策退出导致需求有所降温,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会有所降低。

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消费复苏相对滞后。由于对就业和收入前景依然相对谨慎,居民储蓄率相对去年没有出现显著下降,相较于历史平均水平依然处于高位。因此即便出台新的消费刺激政策,短期内寄希望于家庭部门释放超额储蓄来支撑消费复苏并不现实。目前中国家庭预防性储蓄的增加主要是应对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成本的持续上升,中央和相关部门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今年以来就相关领域采取了针对性措施,例如教育“双减”政策,药品的集中采购等。虽然这些政策在长期内有助于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来推动消费,但短期内对相关消费也存在一定的冲击。

基建投资是否能成为稳增长抓手有待观察

市场依然寄希望于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加速之后,基建投资能成为稳增长的抓手。但进入三季度之后,虽然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明显提速,但基建投资并没有如预期企稳回升。基建稳增长效应减弱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表现在是地方政府收支压力持续上升。即便有地方政府专项债开道,但地方政府在自筹资金方面依然显得捉襟见肘。一方面是中央加大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监管,地方城投平台融资环境持续收紧,特别是在银保监会15号文出台之后,借新还旧的模式受到重击;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收入因为疫情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上土地财政收入萎缩以及配合中央的减税降费政策。

其次,在清理地方政府债务过程中,国家开始关注基建项目的成本收益,最近两年中央出台政策开始为各地大规模建设高铁和地铁的热潮降温。此外,今年上半年中央开始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这对地方单纯追求GDP而盲目上马基建项目也起到了一定警示作用。虽然目前鼓励转向以充电桩、5G、数据、物联网等代表的新基建,但新基建项目的商业属性相对于传统基建更强,并非由完全由政府主导。基建项目在传统基建收紧,新型基建还没能跟上之际,短期内出现了青黄不接。

我们认为明年的基建投资会温和复苏,从资金面看明年预计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可能维持在3.5万亿左右,大部分会集中在上半年发行,加上今年下半年发行但没有使用的部分,总体可用资金规模会显著增加;从项目层面,早在8月份发改委就要求地方政府在10月底之前提前上报2022年的专项债项目,因此项目储备方面的准备较为充分。基建投资有望成为稳增长的抓手之一。

共同富裕下房地产投资的新路径

明年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较大: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分别针对购房者和开发商的限购和三道红线政策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海外美元地产债和国内地产信托违约风险上升令开发商融资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央推出了房地产税试点的决定让市场和投资者对长期以来“只涨不跌”的地产神话的信心开始动摇。一方面以投资性购房需求会明显减少,另一方面首套和改善性需求的刚性购房需求也会进入观望。因此,即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