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季"中小企业群像: 直面成本、市场、资金"三重门" 期盼政策精准纾困
时间:2021-11-27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中小企业存在短期资金端“融资难、融资贵”,经营端“订单减、需求降”,成本端“费用多、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冲抵近期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带来的影响,我们实行精细化管理,能减的费用全部减掉,能不做宣传的就不宣传,公司甚至连保洁费用都省下来,厂区所有清洁都由员工自己做。”作为一家国内老牌空调企业的负责人,张超已经将一切非必要开支全部省掉,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费用。

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煤电荒、芯片荒……这些影响已切切实实传导到了企业身上。尽管不少企业今年销售情况较去年有所提升,但不少企业仍表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整体成本上涨,已经把“利润都吃掉了”。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正想方设法度过今冬。

针对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难题,近期多个部门集中提出要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11月18日,国务院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指出,宏观政策要继续围绕市场主体展开。在延续制度性减税、落实已定缓税政策的同时,研究采取新的组合式阶段性减税降费措施,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保证电力稳定供应,为市场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企业最需要什么政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调研采访了多家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和商协会。受访对象表示,拉闸限电的影响已经逐步结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大多数企业下半年的生产经营带来明显影响,成本上升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继而出现客户流失等情况。

如此情况下,企业各显神通应对。大型企业通过节流和及时止损逐步优化客群,但更多关注的是发展问题;中小企业生存更为困难,存在短期资金端“融资难、融资贵”,经营端“订单减、需求降”,成本端“费用多、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

多个受访企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整体上企业在税负、融资和生产成本等方面压力还是比较大,政策红利的释放难以完全冲抵成本上涨,希望针对地域、行业等出台更精准的支持政策。

谈及对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生产经营情况的预测,多数企业相对乐观:目前更多是靠止损和节流度过高成本时期,未来科技创新仍旧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措施,但科技创新周期较长,企业期待更持久、更大规模的支持。

“利润都被大宗材料涨价‘吃’掉”

20%、40%……这些数字是不少受访企业今年利润下降的幅度。

今年以来,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订单不足、用工难用工贵、应收账款回款慢、物流成本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散发、部分地区停电限电等影响,中小企业成本压力持续增加,经营困难加剧。

“大宗商品上涨,给了我们沉重打击,比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更大。”张超表示,空调产品基本上都是金属材料组装起来的,这类产品的特性注定了基础材料的使用量非常大。

“一台空调要用十几斤铜管,2019年下半年铜价是一吨39000元左右,现在一吨已经是8万多元了,不到两年的时间翻了一倍多,还有像钢板、铝箔和一些橡胶材料、塑料件的价格也都疯涨。”张超说。

张超的遭遇并不少见,企业订单虽然略有提升,但利润并未跟着同步上涨。

“上半年PVC的单价为8000多元,上个月最高的时候涨到了15000,虽然现在又跌到了9000多元,但企业在原材料价格涨跌中非常痛苦。”德克木业董事长廖玉表示,整体来看今年外贸订单需求有所上涨的,不过下半年不太乐观,下半年的需求量相较于上半年下降了20%左右。

“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和海运费用降低,不少客户还在观望会不会继续下降。”廖玉表示,针对原材料的下降,不少企业在自救中“不赚钱也要留住客人”,“原材料涨价20%,我们只涨了10%。”

更多企业是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降低成本。

“企业精细化管理,能减的费用全部减掉,能不做宣传就不做宣传,减少用水、用电等,节约一切可节约的成本。我们公司甚至连保洁都省下来了,此前我们请的保洁公司为整个园区做一些基础的保洁工作,一年要花30万,现在连这些钱都要省下来了,厂区所有的清洁、绿化都是我们员工自己做。”张超透露。

有钢铁和新能源企业表示,成本上升后,有的订单都不接了,只为了保住一些稳定客户的订单。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柴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无论是普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企业必须改变以往依靠人口红利和市场红利的发展模式,以管理升级来提高产出效益。

“第一,企业要跟客户议价,果断停止利润率较低的订单,集中精力做优质客户的高附加值优质订单。第二,企业需要判断价格是否可持续来决定投资计划。第三,企业要利用好期货市场。第四,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这轮价格上涨短期内不可逆,因此有条件的企业应该进行企业业务再构,通过有序腾挪实现化危为机。无法进行业务重构或战略腾挪的企业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成本控制力度、技术和流程改造力度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