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能够夯实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微观基础。世界一流企业是世界经济舞台上第一方阵的企业,是一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培育全球价值链“链主”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当前,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具有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础,但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要在明确世界一流企业关键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出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基因,探索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可实施途径,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打造一批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为提升我国市场的高效性、活跃度、连通性和开放性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对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实现核心竞争力突破性提升,形成供求高水平动态平衡。
世界一流企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引领、支撑和融合作用,是衡量一国经济强弱的重要指标。致力于世界一流企业的培育,能够促使企业聚焦主业发展,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关键业务的重组整合。还能促使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企业从非主业领域、缺乏竞争优势的领域及一般产业的低端环节退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和高端供给,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第二,全面激发形成高质量新动能,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当前,我国正发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正在经历新旧转换的“阵痛期”和“衔接期”。培育世界一流企业,能够加快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能够增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互动创新。
第三,推动关键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增强市场高效性和活跃度。
在打造世界一流企业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充分释放国有企业活力。一是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系统持续优化。培育世界一流企业能够倒逼国有企业加快分类改革,加快布局优化和结构性调整。二是能够实现国有企业运营机制整体性提升。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能够通过外部竞争压力倒逼国有企业不断提升内部生产和管理效率,推动国有资本增长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三是可以促使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突破性改革。实现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实质性转变。
第四,对冲经济全球化逆流冲击,实现国际国内市场高效联通。
培育世界一流企业,能够促使国有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是促进国际国内市场融合畅通的战略性选择。一方面,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能够促使国有企业抓住不确定性中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和实现变革的重要契机,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推动国有企业开放发展,最终提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度和统一性。
世界一流企业往往具有
“软硬兼备、求新求变、影响力深”的特质
第一,硬实力雄厚。
世界一流企业一般拥有庞大的资产和销售规模,核心竞争优势凸显,盈利能力较强。经营绩效在全球市场内占据领先地位是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基础。一是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可替代性较弱。二是企业具有规模庞大且长期稳定的销售额。三是持续盈利性较强是企业长期处于第一方阵的重要基础。
第二,软实力卓越。
世界一流企业除了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还拥有科学的战略决策体系、规范的内部管控体系、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优秀的企业文化和显著的人力资源优势。一是科学的战略决策体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航向标,能够促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二是世界一流企业具有完善的内控和公司治理体系,能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优秀企业文化和显著的人力资源优势是企业挖掘其内部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第三,创新能力可持续。
世界一流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注重培育自身的动态发展优势。其不仅在当前处于国际市场中的领先地位,并且能够持续创新不断挖掘自身发展潜力,持续保持绝对竞争优势。其通过创造新产品和新工艺来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并且能够通过改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水平和创新管理模式等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使得企业长期具有增长潜力。
第四,国际化程度显著。
国际化程度较高是世界一流企业通常具备的特质。除个别企业外,大多数世界一流企业都具有国际经济依存度很高的特质,一般都是跨国公司,具有世界性的投资、生产和销售网络。同时,世界一流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有广泛的影响力,能够有效整合全球资源要素,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利润空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核心地位。
多措并举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促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第一,化危为机,正确认识风险挑战。
短期引导企业完善贸易摩擦风险对冲方案。集中对外向型企业开展调研,鼓励企业进行出口目的地结构性调整,有效应对效益下滑或亏损。储备相应政策工具,及时有效对冲短期集中冲击。中期做好企业海外经营合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