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的本质,在于人才一体化
时间:2021-11-25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树立“共同体”共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关键发展目标,坚持打破行政隶属、行政边界,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各类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

其中人才是最具能动性和活力的生产要素,长三角一体化的本质在于长三角人才一体化,通过长三角区域人才的高效集聚和自由流动,进一步推动企业、市场、资金、教育、交通及各类重大项目等其他各类生产要素的一体化,从而使长三角区域成为有效促进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心城市群,高效赋能世界经济极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长三角人才一体化较之于产业、资本等要素一体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基础尚且薄弱,同时在人才一体化的战略、主体、平台、机制、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在“十四五”期间应通过观念、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攻关克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长三角人才一体化成效显著,但水平能级亟待提升

从人才集聚水平来看,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强,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南京等中心城市综合表现尤为突出,均位列2020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前十。2016—2020年间长三角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4.7%、4.6%、4.6%、5.0%、6.4%,占比稳步增加且占比高于其他城市群。在全球人才竞争力方面,长三角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逐渐增强,根据2021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报告城市排名,我国共12个城市进入前100名,其中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杭州、苏州4个城市上榜。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速向纵深推进,同时上海打造高水平世界级人才高地和G60科创走廊建设升级等战略使命叠加,长三角成为了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的关键战略板块,但是长三角要打造世界级增长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一体化发展亟需解决以下问题:

长三角区域的人口及人才集中度尚需进一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与人口、人才的协调发展,相应地长三角区域的人口和人才集中度也应该和经济集中度保持相对平衡。2020年我国长三角地区国民生产总值24.5万亿元,集中了我国24.2%的经济总量,同时长三角地区人口总量23521万人,拥有全国16.7%的人口,经济集中度和人口集中度有7.5个百分点的差距,拥有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长三角区域的人才高水平共治局面尚未形成。虽然地区间人才布局具有自身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但长三角各地人才治理目前尚未形成合力。

为了有效吸引人才,长三角各城市和地区都出台了相关的引才政策措施,目前的引才政策大都围绕在人才住房和资助补贴方面,以资金为手段,集中在激励力度、数量和层次上进行政策升级,缺乏创新;同时由于各地人才管理仍然是分而治之的状态,在资格资质、评价标准、政策、载体、存档和信息等方面存在制度性障碍,人才评价、聘用、奖励等机制市场化程度有待完善,地区间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难以兼容,政策的排他性也导致了部分人才和企业难以充分享受政策红利,直接影响了人才流动的积极性。

人才分布的非均衡性和“马太效应”凸显。虽然长三角区域人才集聚效应显现,人才资源总量稳步提升,但是由于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地区之间经济发达程度、产业结构、事业机会、生活环境、政策导向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呈现出明显的人才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和“马太效应”,部分地区高端人才支撑不足,人才队伍水平有待提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例如,在一体化示范区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示范区内三地金融机构主要是各大银行的支行,对人才需求不高,仅需要银行柜员,对金融人才的培训较少且水平不高,但是随着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区域经济产业升级需要更高水平和质量的金融服务作为支撑,就需要引进和培育更高水平的金融人才。

人才一体化缺乏经济一体化的支撑。人才要素的自由流动依赖于统一的经济体格局的形成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地共同的经济利益、统一的市场体系,在各地经济利益相对独立、市场割裂的背景下,人才流动必然面临诸多障碍和壁垒,从纽约大湾区、伦敦大湾区、东京大湾区、北欧一体化进程的经验中可以看到以经济一体化拉动人才一体化所呈现的动力机制。目前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尚且缺乏经济一体化的有力支持,各地产业分布相对同质化,各地均有各地的经济利益、决策权和事权,缺乏能够体现各地共同利益的一体化治理机制,在此基础上也未能建立起统一的人才市场,人才一体化流动尚面临着诸多的障碍。

缺乏人才一体化的有力平台和赋能机制。围绕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三链融合,长三角应建立起整合三省一市优势资源的三链一体化融合体系。当前长三角区域各省市均提出“十四五”期间要补链强链,但是一方面三链融合的本质是人才的补链强链,另一方面应在长三角区域内实现统一的补链强链。人才补链强链的关键在于搭建有力的平台,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