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出手了:8月以来经济出现加速放缓迹象
10月经济数据呈滞胀特征:经济放缓,物价高位。量跌价滞的滞涨之后是量价齐跌的衰退。从三驾马车来看,10月房地产数据延续大降,基建低迷,消费疲软;出口维持高增,主要是价格因素的贡献强化,数量因素的贡献边际下滑,且新出口订单连续6个月景气收缩。物价方面,PPI同比13.5%创新高,CPI剔除猪肉价格后同比2.56%。
感受一下近期的主要经济指标冷暖情况:
2021年第三季度GDP两年复合同比增长4.9%,第一、第二季度分别增长5.0%和5.5%。
10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为-21.7%和-22.6%,分别较9月下滑8.5和6.8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5.4%,连续7个月下滑;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成交价款同比分别为-24.2%和-0.4%;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同比-9.5%。
1-10月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0.7%,较1-9月下滑1.5个百分点。
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复合仅增长4.6%,实际两年复合同比3.2%。
10月中国出口额(以美元计)同比增27.1%,两年复合增速18.7%,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
10月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0.3%、48.6%和47.5%。
怎么对冲疫情和经济放缓压力?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新基建,“新基建”兼顾短期和长期,是实现跨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短期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培育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这几年,中国经济分析研究最需要的是客观专业务实。现在一提到基建有些人就会说是刺激铁公基,这是误解。过去40年,没有适度超前的基建,怎么会有中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没有超前的网络宽带建设,怎么会有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发展?而印度经济发展潜力释放不出来,很大程度受制于基础设施短缺,道路、桥梁、卫生系统都问题很大。
从历史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增发特别国债加强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推出大规模基建投资,尽管当时争议很大、批评很多,但现在看来意义重大,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释放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机场、桥梁,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科技新基建,以及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民生新基建,还包括发展资本市场、减税降费、扩大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等制度新基建。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和“鬼城”现象。
未来“新”一轮基建主要应有五“新”。
一是新的领域。调整投资领域,在补齐铁路、公路、桥梁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城际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创新稳增长,发展创新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新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最终是为人口和产业服务的,未来城镇化的人口将更多地聚集到城市群和都市圈,比如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未来上述地区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5G等基础设施将面临严重短缺问题,在上述地区进行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对人口流入地区,要适当放松地方债务要求,以推进大规模基建;但对人口流出地区,要加强债务约束,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三是新的方式。新基建需要新的配套制度变革。新基建大多属于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需要不同于传统基建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制度支撑。在财政政策方面,研发支出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在货币金融政策方面,在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首次公开募股)、发债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规范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在产业政策方面,将新基建纳入国家战略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四是新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项目要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事实上华为、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已经大力投入新基建。政府、市场和企业相互支持配合,市场能干的尽可能交给市场,这样更有效率,政府提供财税、金融等基础支持。区分基础设施和商业应用,前者是政府和市场一起,后者是更多依靠市场和企业。
五是新的内涵。除了硬的“新基建”,还应该包括软的“新基建”,即制度改革。加强信息公开透明,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体制,加大汽车、金融、电信、电力等基础行业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营商环境,大幅减税降费尤其是社保费率和企业所得税,落实竞争中性,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积极性等。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