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就业市场和经济增长前景不确定性依然较大
美国总统拜登于11月22日提名鲍威尔连任美联储主席,若提名获国会参议院批准,鲍威尔将于2022年2月开启第二个4年任期。当天,拜登还提名现任美联储理事布雷纳德接替理查德·克拉里达担任美联储副主席。鲍威尔的连任以及鲍威尔与布雷纳德的组合又意味着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即将实施?未来美国经济、资本市场受此影响走向何方?对于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提名鲍威尔连任美联储主席有助于保持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一致性,有利于美国经济复苏以及美国股市繁荣,但考虑到通胀风险进一步抬升,美联储整体的“鸽派紧缩”趋势仍将延续,美元走强、美股强势以及大宗商品高位振荡“交相辉映”。
鲍威尔这四年:毁誉参半
鲍威尔于2018年就任美联储第16任主席。在他的任期内,2020年,美联储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迅速推出无限量QE政策,虽然这较好地刺激了经济复苏以及带动美国股市高涨,但也有观点认为美国通胀飙升很大程度就是由于货币放水。此外,此前多位美联储官员陷入股票交易道德漩涡也为鲍威尔连任投下阴影。应该说,市场对鲍威尔的评价毁誉参半。
鲍威尔曾于20世纪90年代初担任老布什政府的财政部副部长,负责监管金融机构和美国国债市场。1997年至2005年,为私募机构凯雷集团合伙人。2010年至2012年,他在华盛顿智库两党政策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并协助美国国会提高政府债务上限。2011年,鲍威尔被奥巴马提名为美联储理事。2017年11月,特朗普提名鲍威尔为新一届美联储主席,并于2018年正式上任。
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特朗普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鲍威尔的加息行为,但鲍威尔坚持认为,美联储的角色应该是无党派的。能在特朗普的公开攻击和施压之下保持美联储的独立性让鲍威尔广受好评。此外,鲍威尔就任美联储主席后将新闻发布会的召开次数由此前的每季度一次提高到一年8次,即每次美联储政策会议后都会安排一次新闻发布会,充分与市场沟通。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鲍威尔采取了迅速而积极的应对措施。2020年3月,美联储在14天内降息150个基点,降息速度快、幅度大,扭转了美国股市的下挫并刺激股市进一步攀上高位。此外,美联储还重启无上限QE,刺激资金流向个人和企业。
鲍威尔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的表现及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的雷厉风行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市场普遍认为他的连任有助于美国货币政策保持连续性,整体市场也将保持稳定。
但投资者对于鲍威尔的货币政策倾向也存在一些看法,以为他是一个比较“鸽派”的美联储主席。但事实并非如此,鲍威尔是一名共和党人,曾有过明显的“鹰派”倾向。比如在2013年美联储讨论Tapper时,作为理事的鲍威尔就曾劝说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应尽快退出宽松。在2018年担任美联储主席后,鲍威尔更是力主加息,展现出“鹰派”本色。最终美联储在2018年加息4次,并直接导致美股在当年四季度遭遇大跌。2020年,美联储将货币政策目标调整为平均通胀目标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2018年加息过于激进的反思。
鲍威尔的提名公布后,各类资产价格的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有“鹰派”倾向的逻辑:美债利率上行,美元指数走高,美股先冲高后再回落。美元利率和汇率走高反映了市场对加息预期略有提前的定价,美股冲高则可能与鲍威尔连任降低不确定性有关,尽管这一逻辑演绎的时间很短暂,很快就被加息预期所掩盖。
“强硬派”布雷纳德:或“先鸽后鹰”
布雷纳德是美国知名的女性经济学家,曾在麦肯锡工作,2001年至2009年担任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研究员;2009年至2013年担任美国国际事务财政部副部长和财政部长顾问,其间主要负责欧债危机处理和中美货币关系;2014年以来,一直担任美联储理事。早在布雷纳德于奥巴马政府时期担任财政部高级职务时,拜登就考虑过让其担任财政部长,但后来奥巴马任命她为美联储理事。
作为仅次于鲍威尔的美联储二号人物,布雷纳德的政策倾向对市场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在金融监管方面,布雷纳德是始终如一的“强硬派”。根据美联储的表决记录,自2018年鲍威尔任期开始以来,布雷纳德有23次在理事会决议上投下了反对票,还有4次弃权,反对次数远高于所有其他成员。鲍威尔主张放松银行监管,而布雷纳德给出的大部分反对票都是因为不同意放松2008年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银行业监管规定。
在货币政策方面,布雷纳德更加强调充分就业,对通胀容忍度更高。另外,布雷纳德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福利,主张在就业复苏取得更多包容性进展前不急于加息。比如在9月27日的一次演讲上,布雷纳德提到“疫情对许多母亲的劳动力市场地位造成了重大影响……在考量充分就业时,我们不应只关注总量指标”。由此可见,布雷纳德并不满足于当前的就业状况。通胀方面,在美联储制定平均通胀目标制的过程中,布雷纳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也是力推平均通胀目标制的几个核心官员之一。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布雷纳德与鲍威尔并非“同路人”,两人搭档更多是政治权衡的需要。鲍威尔赞同适度放松金融监管,在面对不断上升的通胀情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