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加强跨周期调节成为当前宏观政策的重点。
时至年末,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等密集部署、摸底调研,研判经济形势,研究今明两年政策衔接。地方上也在加紧谋划经济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目标任务,稳投资成为重要发力点。
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分析,四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在4%以下,但明年或将逆转2021年复苏乏力增速回落的势头。预计明年一季度经济增长5.2%,全年GDP增速为5.5%,比潜在增速略高,经济有望实现常态化。
明年经济下行压力或将缓解
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跌破5%,同比增长4.9%。第一财经研究院最新发布的11月“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48.93,为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点,经济学家们预计11月我国经济将面临较大压力。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日前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1~2022)》(下称《报告》)分析,2021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呈现出前高后低、结构分化和压力加剧的运行特征。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3.9%,全年经济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速为5.1%。预计明年一季度经济增长5.2%,二、三、四季度预计增长5.3%、5.7%、5.6%,全年GDP增速为5.5%,比潜在增速略高,经济有望实现常态化。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从目前经济运行态势来看,四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在4%以下,全年能实现8%~9%的增速,两年平均增速在5.1%。如果2021年全年经济的两年平均增速高于5.1%,处在5.1%~5.5%的水平,以此为基础可争取明年不低于5%的增速。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第一财经表示,受汛情疫情、供给短缺、经济转型压力显现等多重冲击影响,三季度GDP两年平均增长4.9%,较二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经济供需两端下行压力均明显加大。四季度消费、制造业等内生动能将延续弱修复,地产下行风险较大,出口稳中趋缓,预计全年GDP约增长8.0%,四季度增长3.6%左右。
专家认为,明年经济下行压力或将得到缓解。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明年我国宏观经济将逆转2021年复苏乏力增速回落的势头。一方面将延续2021年宏观经济复苏的动力和基础,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协调体系再调整,以及“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等因素的作用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将得到缓解。
刘元春表示,2021~2022年是中国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大转型、从简单的开放战略向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大转型、绿色大转型、房地产-地方财税体系大转型——这四大转型全面启动和全面叠加的年份。中长期结构调整将持续,与短期稳增长防风险可能产生冲突。如何在结构性政策与总量性政策,逆周期政策与跨周期政策中寻求到平衡,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
伍超明表示,四季度政策力度加码,但发力高峰或延至明年。财政方面,预计四季度将加快发力托底经济,但鉴于明年地产、出口下行压力更大以及跨周期调节政策目标,政策效果将后延至明年初显现,四季度财政发力的效果可能相对平缓;货币方面,预计四季度大概率维持边际宽松、做好跨周期调节,但通胀仍处于高位,短期内大幅宽松的可能性不大,降息时点或有所后移,碳减排支持工具年内落地概率偏大。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对第一财经表示,四季度政策重在跨周期调节,未雨绸缪式稳增长。财政政策要提高政策效能,要加快专项债的发行,推动基建回升,对冲地产和可能的出口压力。对于经济恢复不均衡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继续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支持科技创新和维护产业链稳定。
助力中小企业纾困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能源涨价等,推动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不断创新高,但需求疲弱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始终处于低位。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10月平均,CPI同比上涨0.7%,但PPI同比上涨7.3%,CPI和PPI剪刀差持续扩大。上游价格高企,却难以传导到消费终端,意味着生产企业需要消化这部分价差,企业利润受到严重挤压,中小微企业生存困难加大。
不仅是原材料成本上涨,供应链瓶颈也影响着中小企业的生产。由于海运瓶颈,不少中小企业有订单却不敢接,出现弃单现象。中小企业生存压力,频频引起高层关注。
据消息,1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分析经济形势,研究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座谈会指出,各地要把保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作为政策着力点,落实好国家减税降费、市场保供稳价等政策,采取措施清理拖欠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帮助市场主体降成本、解难题。国家研究出台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并形成规模,是用改革的办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地方和有关部门要为市场主体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出台相关经济政策措施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避免采取运动式、冒进式、一刀切措施。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促进增长、保障就业、活跃市场、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期,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订单不足、用工难用工贵、应收账款回款慢、物流成本高以及新冠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