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获得连任机会。美国东部时间11月22日早上,美国总统拜登宣布,杰罗姆·鲍威尔(JeromePowell)被提名连任美联储主席,现任美联储理事莱尔·布雷纳德(LaelBrainard)被提名为美联储副主席。
拜登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正如我之前所言,我们不能满足于美国经济回到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的状态,而是要令美国经济在此基础上变得更好。我相信鲍威尔和布雷纳德对低通胀、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的持续工作将令美国经济变得更加强大。”
多位经济学家认为,拜登的决定是为了延续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延续性。不过,如果鲍威尔成功获得第二任期,将需要进一步优化美联储货币政策,以警惕气候变化对金融市场的风险。
美联储“抗疫”成果、独立性获认可
在做出这一决定时,拜登对鲍威尔以及美联储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推出的刺激计划表示赞扬。2020年新冠疫情重创美国经济。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引起的经济衰退,美联储短时间内连续推出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至接近零和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等货币政策工具,帮助美国经济从疫情导致的衰退中快速复苏。这一系列刺激计划使美联储持有的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增加逾4万亿美元。
经济学家们认为,美联储迅速而大规模的应对措施稳定了金融市场。渣打银行欧美首席经济学家SarahHewin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去年鲍威尔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面对大流行引发的经济危机时,美联储迅速调整至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继续支持经济。
野村美国高级经济学家RobertDent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鲍威尔第一任期表现十分出色。“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背景下,鲍威尔必须应对极其困难的情况。美联储在使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方面做得很好,如迅速地加息、加大资产购买力度并部署多种不同的信贷工具,这对美国经济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刺激。”
Dent强调,鲍威尔应该得到更多的称赞,因为他确保了美国经济避免过多地受疫情冲击。
白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国经济复苏是“总统经济议程成功的证明,也是鲍威尔主席和美联储采取果断行动减轻疫情影响、使美国经济重回正轨的证明”。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表示,“过去几年,鲍威尔为美联储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有效地应对意外的经济衰退和金融挑战。我很高兴我们的经济将继续受益于他的领导。”
除了有效应对经济衰退之外,鲍威尔在保持美联储独立性的努力也备受认可。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特朗普频繁在社交媒体和媒体采访上对鲍威尔进行前所未有的抨击,甚至一度研究如何解雇鲍威尔,理由是美联储加息不利于美国经济发展。不过,鲍威尔顶住压力并最终获得连任资格。
Hewin对记者指出,美联储独立性在鲍威尔第一任期内得到维护。“我认为鲍威尔在保持独立性方面是成功的,通过一套明确的政策目标巩固独立性。同时,他们清晰地向市场传达了这些目标。”
白宫总结称,“鲍威尔主席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挑战的时期提供了稳定的领导,包括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社会各界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攻击。”
拜登也表示,“我尊重鲍威尔的独立性。面对当前美国经济潜力与不确定性共存的时刻,我们需要美联储的稳定和独立。”
Dent向记者强调,鲍威尔一直是美联储政策评估的前沿人物,因为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重新塑造了一个非常强劲的就业市场。他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形成了美联储强调就业最大化的重要性的目标。“他与美国国会议员关系非常密切,并一直致力于确保美联储在透明度和沟通方面的努力在过去几年里持续改善。”
未来货币政策将稳中求变
根据白宫的声明,拜登还提名现任美联储布雷纳德接替理查德·克拉里达(RichardClarida)担任美联储副主席。克拉里达的任期将于2022年1月31日结束。
分析认为,拜登此举将确保美联储核心政策的连续性。
Dent对记者指出,鲍威尔和布雷纳德的观点非常相似,因此二人领导下的美联储在政策上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AdamPosen也指出,“他们都是资深人士和成熟的公务员,他们之间在货币政策方面没有什么差别。”
穆迪分析首席经济学家MarkZandi认为,“总统这一选择是为了维持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现状。美联储将缓慢但稳步地退出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IndependentAdvisorAlliance首席投资官ChrisZaccarelli指出,在当前关键的时刻,这个决定保持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连续性。
摩根大通首席美国分析师MikeFeroli认为,“在鲍威尔的领导下,美联储更加强调让经济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运行。这是进步派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倡导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可能与拜登的议程相一致。”
两位货币政策资深人士和美联储政策改革的合作者将继续巩固美联储“转型”的成果。自鲍威尔上任以来,美联储政策关注的重点从大约40年前确立的物价稳定转向实现就业最大化。
拜登在白宫对提名者发表讲话时称,“我们的经济已经从停滞不前的状态转变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状态。”
拜登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