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主要经济指标尤其是通胀持续超预期,供给收缩深刻影响了经济增长、物价和资本市场走势,同时一度引发了市场对“滞胀”风险的担心。
据国家发改委官方微信21日文章称,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物价普遍“大涨”相比,我国物价水平总体处于可控范围。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保持国内物价总体平稳运行,不会出现物价全面上涨的“通胀”情况,完全没有必要过于担心,而且与国际通胀的愈演愈烈相比,我国才是全球物价水平的“压舱石”与“稳定器”。展望未来,国际通胀压力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而我国物价总水平则将保持在合理区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此前也明确表示,尽管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还在持续,但是国内各方面加大增产增供的力度,增加对企业财政和金融的支持力度,这些都有利于降低生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减轻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传导。同时,从居民消费价格来看,目前整体涨幅还是比较温和的,10月份同比上涨1.5%,核心CPI上涨1.3%。
11月19日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通胀压力总体可控。2021年第三季度,消费市场供需基本平稳,猪肉价格持续下降带动CPI涨幅降至1%下方。10月CPI同比上涨1.5%,预计四季度CPI温和上涨,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内平稳运行。与此同时,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部分高耗能行业产品提价和低基数等因素影响,PPI涨幅继续扩大,短期内可能维持高位。
PPI不断创下新高
今年以来,国际范围内受极度宽松政策、供给瓶颈等因素影响,物价水平明显上行,告别长达十余年的“低通胀”时期,部分经济体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通胀”现象,与我国物价总体可控形成鲜明对比。
国际物价水平明显上行,多国CPI、PPI升至多年高位甚至创历史新高。从CPI看,10月份美国、欧元区、俄罗斯(9月份)、巴西、土耳其同比分别上涨6.2%、4.1%、7.4%、11.1%和19.9%。其中,美国创近31年新高,欧元区追平历史最高水平。
从PPI看,10月份美国、欧元区(9月份)、日本、俄罗斯(9月份)、巴西、土耳其同比分别上涨8.6%、16%、8%、26.3%、26%和46.3%。其中,欧元区、日本分别创历史新高和近41年新高。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刘志成表示,本轮国际通胀是多种因素交织叠加、共同推动的结果,但根源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的极度宽松财政货币政策,以及疫情防控失序等引发的供应链紊乱问题。
国内来看,受特殊天气、部分商品供需矛盾及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10月CPI明显回升;而受国际输入性因素叠加国内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偏紧,PPI同比再创历史新高。
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2021年10月份CPI和PPI月度报告。数据显示,CPI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PPI同比上涨13.5%,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第一财经表示,一是食品价格上涨,其中蔬菜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提高,同时猪肉价格环比降幅大幅收窄,也有助于食品价格企稳提高;二是受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上游价格部分传导至下游,非食品和服务类价格提升较多。预计年内CPI呈整体提高趋势,但涨幅温和。
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显现,与此同时,在供给约束下,PPI不断创下新高。业内担忧,如果需求低迷,PPI居高不下,中下游企业被挤压,经济已有的风险显著加快暴露,经济有可能出现一种“增速偏低、价格偏高、效益下降、风险增大”的“类滞胀”不利局面。
对此,付凌晖1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总的来看,由于三季度受到疫情和汛情等因素的冲击,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和国内部分能源、原材料产品的供给偏紧,也造成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扩大。“看起来好像出现了一些滞胀的表象。但是这种情况是受到短期冲击因素造成的,是一种阶段性的状况。”
PPI向CPI传导时间拉长
市场对本轮通胀的一大关注点是,PPI将在多大程度上向下游传导。近来由于成本持续上涨,部分下游生产企业开始涨价。
伍超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年初以来,PPI向CPI的传导就开始了。具体表现为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剔除猪肉价格后的CPI、非食品价格走势,均与PPI高度同步。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分析,为保住市场份额,下游厂商能够忍受短期的利润下降乃至亏损;但当全行业亏损、部分厂商被迫退出,成本上升便会导致商品提价或降低质量。受原材料、包装、运输等成本上升影响,近期调味品已纷纷涨价,上游PPI终将传导至下游CPI。
中信证券表示,原油价格对居民消费品价格的传导,已经通过影响农用工业品价格和交通通信价格两个渠道发生了。受农药、化肥价格带动,10月食品价格中的淡水鱼、鸡蛋和食用植物油分别涨价18.6%、14.3%和9.3%;原油价格持续处于高位,导致汽油和柴油涨价超过30%,最终反映在CPI中交通通信价格上涨7%。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日前在钢铁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