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催收生意"野蛮生长 逃废债渐成灰黑产业
时间:2021-11-23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多方调研发现,一些“反催收机构”以“代理投诉”“征信修复”等名义充当非法中介,十分活跃。它们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反催收技巧,教唆或代理欠款人恶意投诉,甚至通过伪造虚假征信报告或证明材料的方式,帮助欠款人逃避金融机构债务。这种助推恶意逃废债的“生意”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灰黑产业,严重影响社会诚信体系,扰乱金融秩序。

 

对此,银保监会表示,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加强对违法违规网络群组的治理。业内人士建议,建立金融、司法、公安等多部门治理协调机制,提高威慑力和精准度。

 

“减债免息”明码标价

 

网络平台“精准”获客

 

今年9月,因一笔网贷逾期多日,王女士(化名)最近经常接到催收电话。她以“反催收”作为关键词在淘宝网进行搜索,找到了一家名为“法务援助退保维权保险”的店铺。当王女士询问“是否可帮忙将网贷逾期免息”时,店铺客服人员表示可提供代理服务与欠款平台进行协商,并“可在两周内实现全部按年化率15.4%处理”“运气好的话,还能只结本金”。

 

随后,客服人员要求王女士提供姓名、银行卡号、身份证号、逾期时间、欠款金额、每月还款能力等诸多信息,并要求她邮寄一张本人身份证注册的移动手机卡,并将在欠款平台的预留号码更改为此手机号。店铺表示将收取网贷总金额的6%作为代理费,并需要提前支付1000元定金。

 

“这是‘反催收机构’的典型操作手法。”多位来自银行以及消费金融行业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证实,“反催收机构”正是通过代理客户批量制造投诉材料、流程化包装伪造疾病贫困证明、向客户提供专业化话术模板等方式,与金融机构周旋并施压,迫使金融机构做出债权减免让步,从而达到逃废债的目的。

 

一位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对记者说,这些公司利用欠款客户急于摆脱被催收的心理,针对客户欠款金额收取5%至20%不等的“指导费”。定价主要依据提供的服务方式,“仅代写投诉信及指导跟金融机构协商,和全权由代客投诉公司进行处理的收费费率不一样。”

 

实际上,“反催收机构”大多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及获客。记者用“反催收”“逃废债”“退息”“停息挂账”等关键词在淘宝、闲鱼等网站进行搜索,可搜索到上千家商户。记者注意到,这些商户月交易单量从个位数到百位数不等。

 

除了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及新型社交平台也成为其批量获客的重要渠道。“他们一方面通过各大网络平台,以宣传金融知识、法律知识为幌子,包装自己的话术,通过内容吸引潜在客户。另一方面,也在主题为‘负债’‘信用’等高流量内容下进行评论,从而实现‘精准’引流。”一位深度调研过“反催收机构”的商业银行人士说。

 

该人士表示,在锁定部分潜在客户之后,“反催收机构”会通过QQ群或者微信群聚集大批群友,并在群里持续宣扬“凭自己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我们才是受害者”等言论,进一步诱导逃废债。

 

“代理投诉”“征信修复”套路深

 

“反催收机构”通常有专业团队运作,通过多种手段,达到帮助欠款人逃废债的目的,并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灰黑产业链。

 

“目前该灰黑产业的规模并无权威调查数据,不过,很多以‘代理投诉’‘征信修复’‘债务重组’等为名义的公司实际上都在从事恶意逃废债相关的业务,从业人员数量可观。大的个体月营业收入可达600万至800万元。”一位对“反催收”灰黑产业有深入调研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以“代理投诉”为例,“代理投诉”即“代理”客户向金融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投诉,试图通过监管部门向金融机构施压,以获取减免费用、分期赔偿的利益。

 

“这些公司通常通过接管客户信用卡和手机卡的形式,接收发送给客户本人的账务信息并冒充客户本人与银行进行协商。”多位业内人士证实,近期这类案件呈现明显增加的态势。

 

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反映,2019年至2021年5月,其陆续接到某代理人代客投诉材料,投诉件内容及格式基本趋同。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在其受理的监管正式书面转办投诉件中,“模板投诉”月均占比超过80%,2021年2月已攀升至历史新高,达89%。此类投诉信件内容高度相似,寄出地主要集中在辽宁、广东及河南等地,遍布我国114个地级市,呈全国性分布态势。

 

该人士表示,信用卡非法代理投诉已成为“产业”。在公开平台经常能看到关于哪家银行比较“好说话”的讨论,而被认为“让步多”的银行,接下来往往会成为恶意投诉的重点。

 

除了“非法代理投诉”,为了达到助欠款人逃废债的目的,帮人伪造虚假征信报告或证明材料的所谓“征信修复”的非法中介也成为反催收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

 

“对于需提交电子档或纸质档个人征信报告的人群,有些机构通过PS或直接编写伪造个人征信报告。还有机构甚至通过伪造失业证明、隔离证明、困难证明、死亡证明,帮助欠款人与金融机构协商消除逾期记录、减免还款金额,达到逃废债的目的。”一位消费金融机构人士表示。

 

一位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坦言,“反催收机构”帮助客户伪造大量材料,而金融机构难以逐一分析判断客户的真实情况。“我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