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人民币不断推广普及,已经有不法分子打起了数字人民币钱包的主意,新型数字人民币诈骗开始出现。
随着数字人民币不断推广普及,已经有不法分子打起了数字人民币钱包的主意。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期网络上流传着高价回收数字人民币一类账户的买卖。不过,高回报的背后,却暗藏了洗钱、诈骗等实质。
为什么这类新型诈骗浮出水面?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不法分子看中了数字人民币的“隐匿性”,认为依靠数字人民币开展洗钱是无迹可寻的。
然而,“隐匿性”是相对的。多位采访对象指出,数字人民币本质上具备了可追溯性和标签化特性,一旦客户对应的账户出现了洗钱等不法行为,通过多部门和机构的配合便可以追踪到其踪迹、追责到账户的开户人本人,让不法行为无处遁形。
事实上,不仅不法分子,许多客户对于数字人民币钱包都没有形成准确的认识,并不了解数字人民币其实就是法定货币,部分客户在经历了“抢红包”“薅羊毛”后,便不再使用数字人民币钱包,更意识不到其背后的风险。
飞来横财:“日入5位数”背后的风险
如何权衡保护客户隐私和预防金融犯罪的关系,是接下来数字人民币要面临的一大课题。
近日,记者注意到网络上流传不少出租数字人民币账户的买卖,有用户发表“收数字人民币一类钱包账户,日入5位数”“开通了一类数字人民币钱包的、想赚钱的,留下联系方式”“一类数字人民币钱包谁有?来领钱”等消息。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什么数字人民币账户会被盯上?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不法分子企图通过数字人民币账户进行洗钱等不法行径。也有大胆网友在网络上直言,回收数字人民币一类钱包账户就是用于洗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告诉记者,与过去收集大量身份证在银行开户用于洗钱相比,回收数字人民币账户用于洗钱主要是因为数字人民币账户是电子化形态,开立、支付、转账更加便捷;且数字人民币账户可以不与特定的银行账户强绑定,商业银行难以更多参与反洗钱工作;同时,数字人民币的设计理念是在流通环节“小额匿名”,在一定程度上是更难管控其去向、用途的,这些也是反洗钱工作要面临的新问题。
具备“隐蔽性”是否意味着洗钱等不法行径就无迹可寻了?恰恰相反。
“数字人民币可以匿名,但这种隐匿性是相对的。”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告诉记者,这种匿名是可控的,此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的解释是“小额匿名、大额可溯”,数字人民币本身具备可追溯性和标签化特性,在多部门的配合下,实际上能更确切的追踪到资金流向。
近日,河南省新密市就抓获了一个数字人民币的洗钱团伙。
在今年9月,新密市辖区发生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调查过程中,警方注意到,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这起诈骗案中,多笔款项均流向一个特定电子钱包内。顺藤摸瓜,警方查明该电子钱包内的资金属于数字人民币,并锁定犯罪嫌疑人林某。
据悉,林某及其“上线”打算通过数字人民币进行洗钱时,正是看准了其具备“隐匿性”。林某通过“下线”,以公司业务发展需要租借数字人民币钱包和银行卡为由,找到了一批收入不高且对数字人民币钱包缺乏了解的普通打工者,提出租用他们的数字人民币钱包,租金为每天200元,当日到账。
警方表示,数字人民币钱包虽然钱包是实名制的,但他们无权获取相关信息,后来是通过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清算公司沟通、请教学习,才成功获取了关键信息。最终在郑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的指导协助下,警方在福建省抓获团伙成员为11人的数字人民币洗钱犯罪团伙。
如何权衡保护客户隐私和预防金融犯罪的关系,是接下来数字人民币要面临的一大课题。
“我行也会收到一些来自警方的协查内容,多数是大额、频繁转出的异常数字人民币账号。但由于账户内容涉及客户隐私,出于对客户信息的保护,我们需要警方提供许多支持的材料,并通过层层审批才能协助核查。”某国有银行人士说。
金天建议,在央行层面,需要对数字人民币流通进行更严格的监测管理和数据分析,需要对反洗钱工作的新动向、新问题做出更多前瞻研究和部署。
央行行长易纲在近期指出,要处理好隐私保护和预防犯罪之间的关系。“目前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共识是CBDC(央行数字货币)不可能完全匿名,否则会加剧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交易的风险,损害公众利益。”
骗局背后:对数字人民币的认知空白
目前,利用客户对于数字人民币认知的空白而存在的骗术还有很多。
在数字人民币的骗局中,一类账户之所以成为洗钱团伙看中的“香饽饽”,主要因为这类账户转账是不受额度限制的。
“目前,大多数客户都是通过手机号注册的数字人民币账户,由于手机号现在都是实名制的,因此注册后形成的账户便是数字人民币的四类账户。如果之后客户验证了身份证信息,就可以升级为三类账户,绑定了银行卡就能升级为二类账户,一类账户则需要到银行网点进行面签。”上述国有银行人士指出,这就意味着,各类账户背后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