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于预期的10月经济数据
时间:2021-11-18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10月受能耗双控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PMI延续下行趋势。同时,因为能源价格偏高,相关行业供给不足等,10月PPI数据达到了13.5%,创下了历史新高。社融同比增速虽然在政府债等项目的带动下稳住了,但是信贷的结构依旧很弱。

这时候公布的经济数据也就成为了我们分析四季度经济走势的一个重要观察节点。

总体来说,在10月大部分经济数据有所改善的背景下,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成为了后续市场必须要重视的一个环节。

我们先来看一下房地产投资数据。

9月末以来监管层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在边际上有所放松,在这时候,市场比较关注的一点是在房地产信贷政策边际放松的时候,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的情况是否会有所好转。

首先,我们要理解目前地产政策边际放松的含义。这是政策要重新开始刺激房地产,来推动经济吗?

肯定不是,即使最近政策边际上有所放松,但也一直在强调“房住不炒”、要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我们认为此次信贷边际放松的核心原因在于随着融资难度加大(比如地产美元债融资能力大幅下滑),房企资金链越发紧张,部分房企出现了交付难等现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出现大规模无法交付的情况,政策对房企信贷的监管在边际上有所放松,比如要求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等。

除了房企贷款之外,政策对需求端的调控也有所放松,比如不少地方降低了限购的门槛,房贷利率也略有下调。央行上周还单独发文表示10月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7.7万亿元,当月增加3481亿元,较9月多增1013亿元。

但是从销售数据上看,目前房地产销售并没有出现好转。10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两年平均增长3.6%,前值为4.6%;当月销售面积两年平均同比-5%,前值为-3.5%。

要知道影响居民购房的因素除了房贷利率等之外,更重要的是居民对未来房价的预期。

毕竟只有在预期未来房价会上涨的时候,居民才愿意在当下购买需要几年之后才能交付的期房(目前期房销售占商品房销售的比重在88%左右)。

而且期房交付的模式也意味着居民对房企的信任十分重要,毕竟从卖房到交付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但是现在随着个别房企出现风险事件,居民在购房时也会比较谨慎。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着监管对居民按揭贷款的边际放松等并不一定能够有效的解决居民购房意愿低,销售下行的现状。

比如从数据上看,截至11月13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也只有44.3万平方米,依旧低于2019年和2020年同期的52.9万平方米和56.7万平方米。我们认为对后续地产销售的走势还需要观望。

在销售继续走弱的时候,房企的投资欲望也是很低的。

信贷政策边际上的放松虽然让房企的资金压力可能暂时得到缓解,但是房企对地产周期下行的预期并未放松,即使筹集了资金,更多的也会是继续加快竣工,以此来回笼资金,拿地和新开工的动力并不足。

从数据上可以看到,10月新开工面积两年平均下滑16.8%,土地购置面积当月两年平均下滑15.4%。

更麻烦的一点在于,现在资金链的压力可能使得房企已经比较难以保障正常的施工和竣工进度了。10月施工面积两年平均下滑15.4%,跌幅再度扩大。竣工面积表现的好一些,10月竣工面积两年平均下滑8.3%,相比于9月的-8.8%,略有回升。

竣工面积的下滑也就解释了目前政策需要边际放松的原因,虽然长期要继续落实“房住不炒”,但交付环节毕竟涉及到民生问题,期房大规模无法交付的现象是必须要防止的。

同时,也要避免房地产硬着陆,防范金融风险。尽管未来的增量经济增长不能靠房地产,但存量里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资产比重不小。

考虑到目前对房地产的资金支持力度有所加大,比如在房企美元债融资能力大幅下滑的时候,部分房企可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

此外,传闻并购贷款可以不纳入三道红线,房企间的兼并重组的趋势亦将加速。

后续有了信贷政策支持,资金链风险大的房企被收购后,不少停工的工地应该是可以再开工的,未来可以观察一下房地产竣工情况是不是会有所改善,并推动房地产投资下行速度趋缓。

除了房地产投资外,此前一直缺席的基建表现的怎么样呢?

今年以来,在出口比较强劲、监管层对地方隐性债务监管力度没有放松的背景下,财政政策一直没有发力。

可以看到9月份财政支出当月同比下滑5.3%,仅完成预算支出的71.7%,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77.8%和75.9%,财政支出节奏偏慢。

另外,财政性存款在10月增加了1.1万亿,明显偏高。这也就意味着虽然目前政府债已经开始加快发行,但是财政资金并没有正式下发到基建项目上。

所以10月基建投资依旧偏弱,1-10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前值为1.5%。

基建一直没有起色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地方政府缺乏优质的基建项目,专项债募集的资金出现了闲置或者被挪用的情况。

这也是此前财政部印发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途调整操作指引》的主要原因。

为了更好的发挥好专项债的作用,规范专项债资金的使用,文件在坚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