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 "一市独大"弊端 中西部纷纷打造副中心城市 这些城市迎来发展良机
时间:2021-11-17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之外,部分普通地级市也成为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西部省份开始重视避免“一市独大”弊端,规划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布局。

各地纷纷打造副中心、区域中心城市

从各个省域内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沿海发达省份大多有两个甚至多个中心城市,被成为“双子星”或“多子星”。比如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不仅有深圳、广州这两大一线城市,而且还拥有佛山和东莞这两个GDP万亿级的制造业大市。在第二经济大省江苏,当前共有苏州、南京、无锡和南通超过万亿大关,此外徐州和常州也都超过7000亿。第三经济大省山东拥有青岛和济南两个GDP过万亿的副省级城市,同时烟台的GDP也接近8千亿元。

在第四经济大省浙江,不仅有杭州和宁波两个副省级城市,浙东南的温州是民营经济大市。福建拥有厦门和福州两大中心城市,民营经济大市泉州GDP也突破万亿大关。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通常只有一个单极核心城市,即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医疗等方面的中心,在省内的地位难以撼动。第二位城市与首位城市差距很大。比如近十年来,中西部大多数省份中,省会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省内其他地市人口增长缓慢,甚至明显减少,地市大量人口向省会流动。

专家分析指出,沿海双中心、多中心模式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比如区位、资源禀赋、政策因素等。以政策因素为例,经济特区城市、14个沿海开放城市都对目前城市格局有较大影响。同时,目前的计划单列市也都位于沿海地区。总体来说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资源较多,不会集中在一个点。中西部的资源比较少,有限的资源往往向省会集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西部省份开始重视避免“一市独大”弊端,规划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布局。

比如,湖北很早就确定了“一主两副”(即武汉+襄阳、宜昌)的发展战略,湖北对两个副中心的扶持力度很大,三个城市构成了“鄂三角”。今年10月20日,湖北对外宣布,正式启动建设襄阳、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构筑“两翼驱动”的创新高地,形成“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创新带。

湖北省科技厅厅长王炜10月20日介绍,围绕襄阳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集群,围绕宜昌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湖北将在襄阳、宜昌布局建设湖北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全面提升襄阳、宜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四川,该省2018年就提出了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明确了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等7个城市为区域中心城市,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今年10月,四川省决定将一批省级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成都市及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乐山市、南充市、宜宾市、达州市7个区域中心城市实施。此举有利于通过政策释放推进区域中心城市构建省域经济副中心。

2020年3月,河南发布了《关于支持洛阳以开放为引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提升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联动郑州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双引擎”,同时加快构建洛阳都市圈,形成辐射豫西北、联动晋东南、支撑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今年9月,阜阳市提出,阜阳要高标准提升中心城市能力,突出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阜阳阜南同城化发展,朝着省域副中心城市迈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一篇《差异化培育提升不同类型城市发展新动能》重磅论文引起外界广泛关注。作者单位是“中宏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而“中宏院”是国家发改委直属研究机构。论文指出:面向未来,建议重点关注全球竞争型代表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接续成长城市和衰退型城市等四类城市,突出比较优势和功能互补,分级分类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共同构建功能完备、层次有序、支撑有力的城市体系。

论文提出,要重点支持一批近年来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且交通区位、承载能力、工业基础较好,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内陆非省会城市加快发展。使之成为“战略接续成长城市”,打造成为引领支撑内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兴极点和我国推动就地就近城镇化、承接产业转移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文章还列出了典型战略接续成长城市名单,这些城市包括了洛阳、赣州、芜湖、襄阳、衡阳,南阳、柳州、阜阳、宜昌、岳阳、上饶等。仔细分析这名单,有相当多的城市是近年来各地重点打造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

皖北中心城市崛起

这其中,人口总量大、城镇化潜力大、区位突出的两个中部城市阜阳和赣州都迎来了发展良机。以阜阳为例,阜阳作为皖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所处的区域人口稠密、城镇化率较低,近几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和高铁网络的建设,皖北地区与苏浙沪发达地区的产业分工和互补协作正不断增强,来自苏浙沪的不少产业也落户到这里。

10月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