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彭博经济首席经济学家:疫情和美联储加息将是明年主要风险
时间:2021-11-17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11月16日至19日,第四届彭博创新经济论坛在新加坡举行。本届论坛将围绕重建全球经济、危机中创新和探索割裂的世界三大主题展开讨论。

11月17日,2021年彭博创新经济报告正式发布。报告预测,2021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长6.6%,2022年增长4.7%。全球产出水平不会完全回到疫情前的轨道,但也不会偏离太远。总的来说,拥有充足疫苗和充足刺激措施的国家的经济表现,会比没有这些政策支持的国家做得更好。

此外,通胀成为报告的关键词之一。报告认为,供应冲击导致价格高企和产出低迷,这让政策制定者别无选择。“就目前而言,由于不确定性增加且行动的紧迫性较低,主要央行正在按兵不动。”报告称。

但美国通胀高企原因究竟何在?短期内是否能够消退?央行政策制定者该如何应对?2022年的全球经济还面临着哪些风险?带着这些问题,第一财经记者对彭博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欧乐鹰(TomOrlik)进行了专访。

第一财经:美国出现了三十年来最高的通货膨胀。有哪些因素导致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欧乐鹰:我认为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第一个因素是,随着世界从新冠疫情的冲击中重新开放,供应链已经变得拥挤不堪。这意味着像半导体这样的重要商品出现了供应限制,从而推动了价格上涨。

第二个因素是,在美国,有大量的来自美联储的刺激措施,更重要的是,也有大量的财政刺激措施,这两件事同时发生。一方面,从新冠冲击中的重新开放导致了供应问题。美国的刺激措施极大地激励了需求。当你把这些因素放在一起时,这就是通胀上升的原因。

第一财经:白宫和美联储都说,造成通货膨胀的因素是暂时的。然而,现在通胀率已经连续5个月超过5%。通货膨胀高企会长时间持续吗?

欧乐鹰:如果没有工资上涨,通货膨胀很难长期保持在高位。目前,我们在美国经济的一些部门中看到了工资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服务业一些相对低工资的部分。但总的来说,美国的工资并没有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上升。

而真正的短期因素,如商品的高价格、天气、供应限制和高能源价格,这些将通胀推高到了30年的高点。

因此,白宫、美联储、大多数市场和经济学家都对今年通货膨胀的运作机理感到惊讶。大多数人认为它已经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如果没有工资的大幅增长,很难看到通胀率在2022年后期仍保持在目前的高水平。

第一财经:那政策制定者可以做什么?你在报告中说,对中央银行来说,较高的通胀和较弱的增长相结合,意味着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答案。我们是否只能等待供应瓶颈消退?

欧乐鹰:对于通货膨胀,中央银行有非常强大的工具来管理需求。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利率以减少需求,或者他们可以降低利率以促进需求。这确实是他们的工具箱要做的。但是,现在的通货膨胀更多来自经济的供应侧。

美联储可以提高利率,但这并不能增加半导体的供应。它不能疏通港口的拥堵,它不能让更多的卡车司机工作。因此,在对付由供应侧驱动的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以使用的工具是有限的。

因此,我相信美联储非常希望价格已经有开始下降的趋势。而且,我们没有看到高价格开始引发对更高通胀的预期。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他们就遇到了真正棘手的问题。

第一财经:为什么这一次的通胀问题不像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那么糟糕?你是否认为有比通货膨胀率更重要的数据,比如就业率?

欧乐鹰:1970年代的滞胀与今天的情况有几个很大的不同。第一个大区别是,上世纪70年代同时出现了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而现在,虽然存在高通胀,但失业率实际上正在下降。

人们用“滞胀”这个词来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但实际上,他们的意思是通货膨胀高于预期,增长水平并不糟糕,只是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好。因此,今天的宏观情况要比上世纪70年代积极得多。

第二个区别是,20世纪70年代,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美国中央银行允许热通胀,使得经济最终陷入滞胀的局面。中央银行官员从中吸取了一个重要的教训,我不认为他们会再次重复这种情况。

第一财经:我们还看到了港口拥堵和随之而来的材料短缺和价格上涨。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供应链瓶颈?各国如何才能缓解这些瓶颈问题?

欧乐鹰:这确实是对全球经济的一次世纪性冲击。疫情导致了历史性的收缩,而复苏的发生又比任何人所预期的要快得多。这意味着,当汽车公司规划2021年生产的时候,当航运公司考虑2021年要准备多大运力的时候,它们都算错了。它们没有预计到需求会以这么快的速度回来。

现在,我们看到了这一后果,因为供应受到限制,而世界经济需要的运输能力并不够用。不过,还是有一些企业和政府能够做的事情。比如,他们可以鼓励物流公司加班,让港口24小时运行,让卡车24小时运行,让我们看看是否可以减少一些物流方面的条规,以帮助事情更顺利地进行。

但总的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处理。因此,我认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耐心。问题不会立即消失。我预计,等我们过了明年2月的农历新年,我们将开始看到这些限制因素有一些缓解。

第一财经:在影响2022年经济增长的因素中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