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联储如期开启Taper(缩减债券购买规模)。同时,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起伏不定,国内外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均从不同角度对我国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展望2022年,我国货币政策将如何演绎?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
2020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全球疫情肆虐下保持了增长的态势,但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来看,四季度及明年,中国经济依然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
一、美联储Taper开启的外溢效应将扰动全球资本流动
日前,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将从11月起开始缩减购债规模,这意味着量化宽松政策启动了逐步退出的进程,美联储货币政策开始边际转向,流动性增量边际收紧。虽然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的方式和节奏还不十分明朗,但是其回归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大方向已日渐清晰,明年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在全球通胀压力明显加大的背景下,美联储坚定推进Taper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继续量化宽松或许并不能有效刺激就业复苏。疫情反复和结构性失业是造成美国新增非农就业疲软的主要原因,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作用微乎其微。结构性失业是美国就业市场中的固有问题,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工人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与岗位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结构性问题,无法依靠货币政策总量手段来加以解决。二是过度推迟Taper可能放任通胀进一步高企、资产价格泡沫膨胀,金融风险陡然上升。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海运价格的飙升以及原材料和中间品的短缺很可能成为常态,可能会成为持续推升通胀的关键推手。现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已经超过8.3万亿美元。流动性泛滥导致美国股市和房市持续繁荣、资产价格不断走高,风险逐步积累。出于对于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考虑,美联储似乎不应再放任资产价格泡沫进一步膨胀。
美联储Taper的外溢效应对全球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会带来发达经济体政策效仿和新兴经济体资产价格震荡。今年以来,已经有一些经济体在Taper预期的影响下开始调整货币政策。欧洲央行和加拿大央行开始缩减量化宽松,新西兰、挪威、韩国、俄罗斯等国纷纷加息,先于美国开始收缩货币政策。而逐渐收紧的货币政策使得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间的利差逐步缩小,对新兴经济体的股市、债市、汇市等金融市场形成压力,加剧其资本外流。虽然我国也同样面临资本外流等风险压力,但是中国经济具有良好的增长前景,仍然对境外资本有较强的吸引力。自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我国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持续呈现净流入。尤其是在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由于中国金融市场规模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审慎,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基本稳定,因此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不会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影响中国经济的主要风险因素。
二、上游价格传导下,国内CPI面临上涨压力
2021年,受食品价格的压制,CPI保持了低位平稳运行。2022年上半年CPI可能将面临较大的上行压力。根据猪周期运行规律,新一轮猪价的上涨可能于2022年一季度末确立。但是,在生产指标干预、国储抛售等预期引导之下,预计2022年猪肉价格涨幅难以触及2019年高位。
2022年上游价格对中下游的传导效应将逐步显现。首先是原油价格上涨推动非食品价格上行。此次欧美能源危机引发的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可能延续至2022年春季。鉴于欧佩克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于近期达成增产协议,预计未来原油价格的上涨总体可控。2022年原油价格平均同比增幅可能会达到20%至30%。原材料价格上涨将推动通胀压力从PPI向CPI传导。
在食品和非食品因素以及基数效应的影响下,2022年上半年CPI可能低位回升。尽管如此,伴随上游产品价格逐步回落和市场供求关系逐步改善平衡,2022年CPI上涨可能难以超过3%,消费品价格上涨总体上可控。
三、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有所增加
尽管2021年全年GDP增长达到8%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悬念,但是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仍然不小。一是疫情暴发前,我国经济本已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投资和消费增速出现逐步下滑,经济内生动力有所不足。二是2021年一季度GDP增速达到罕见的18%,2021年的高基数对2022年的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三是2020年以来在政策支持、良好的疫情防控成效和出口大幅增长的带动下,2021年经济出现快速恢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在2022年面临效应递减。四是供求两端不足现象在2022年可能还将持续。生产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减排环保和“双限”等因素影响出现明显不足,短期内矛盾难以根本解决。基建投资会加快步伐,但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继续放缓;制造业投资虽然近期呈现两位数增长,但增幅回落较快,一些经济主体对未来预期较为谨慎,尤其是受到上游价格上涨压力的中下游行业。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2035年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翻一番,考虑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GDP翻一番即大概率可以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从当前至2035年约14年时间,GDP年均增速需要达到4.8%以上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再考虑到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