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发表了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强调了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是中央从国家战略全局高度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澳门长远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提供了新空间、创造了新机遇。贺一诚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对合作区的蓝图提出了五大措施,并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向市场化发展,以及提出澳门要以产业发展为优先考虑,科学制定人才引进政策。
在与珠海的产学研合作方面,首批12个产业化项目正式入驻澳门大学与珠海有关企业设置的联合实验室。“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围绕智慧城市、先进材料、微电子、转化医学,以及中华医药等方向开展具体产学研项目。
今年9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整体来看,《方案》始终贯彻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主线。在科技创新方面,《方案》明确要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发展急需的科技基础设施,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高标准建设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院校的产学研示范基地,构建技术创新与转化中心,推动合作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谈谈澳科大横琴产学研基地建设、重点研究领域产学研发展和成果转化以及合作区带来的发展机遇。
南方财经:新方案出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后,重点提及澳门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两所高校,你对此有何看法?
李行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与内地不同机构协同发展、协同创新的机会。比如在横琴建立的澳门科技大学横琴珠海研究院,除了有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新学部也在那里落地。这三个单位在过去十年都有很深厚的研究基础,所以也有不错的产学研成就。比如中药,最近两年有大湾区的上市公司以两亿元向我们购买数个专利,用创新生物科技做出来的这种产品已经产业化,所以前景是很好的。我们和湖南、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的项目在市场上也取得很好的成效,假如横琴也带来许多产业园,那会是更上一层楼。横琴这个平台也会给我们许多机会,跟珠海乃至大湾区的高新企业合作,与国企、央企在珠海横琴产业化合作。我们和珠海无人船公司,中国地质煤矿地质局广泛合作,也跟水利部合作智慧水利项目,目前正在大力推进这几个前景较好的项目。
南方财经:《方案》提到,推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支点,你如何解读?
李行伟:两个重点实验室都发挥了国际化带动作用。比如,我们的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过去五年十年都在国际舞台、在国际重要标准层次上有话语权,可以更好地把国家重要研究力量跟国际对接。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航天部合作研究,也举办了国际一流的高层次的澳门论坛,这也是很好的平台。最近澳门科技大学跟水利部共同展开智慧生态水利的重点实验室计划,也会在珠海横琴展开许多产学研计划,因为整个国家讲生产文明、生态水利,也和跨学科的人工智慧城市相关,所以横琴会带来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合作机会,更多的资源,对提升澳门高校本身的产学研和大湾区的创新科技有所贡献。
南方财经:结合全球经济形势,你觉得合作区政策出台的意义有哪些?
李行伟:现在很多高科技都难以进来了,因此也更加体现出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自主创新要从理论到实践,也带来许多机遇。比如说很多高新仪器以前可以采购,但现在可能需要自己创造。从这个层面来讲,我觉得教育很重要,大湾区很需要一批有新理念的工程师,有很扎实的工程知识,也需要比较现代化的这种知识,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我们需要一种新颖的跨学科的训练的模式。澳门科技大学现正重整工程学部,把所有的资源重新组合,希望训练新一代的工程人才来迎接挑战。
南方财经:刚才你提到要培养大湾区所需要的人才,那你觉得港澳有什么独特的优势把人才留下?
李行伟:港澳很多方面都比较国际化,有利于引进国际人才。许多外国专家学者喜欢港澳国际化的居住环境,再加上国际化的教育环境也较有吸引力。另外通过特色的学科,比如中药,还有诺贝尔奖得主在澳科大设生物物理与中医药研究室,有助于吸引国际人才。相对来讲,香港高校基础研究的根基较深,从1990年开始就已经不断投入发展基础研究,而澳门是过去十年才开始推动科技创新基础研究,所以在这方面可以更好的跟香港的高校配合,共同迎接横琴产业化的机遇。
总体上,澳门高校较理解国情,对中央政策有较深的了解,可以深度配合,也广泛跟内地各个单位有紧密的合作。而且澳门离横琴近,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比如我们医学院跟珠海第一人民附属医院合作,学生可以在横琴进行实际训练和实习,也可以开展各方面的研究,所以地利也是一个优势。
南方财经:刚才你提到可以鼓励学生去实习,促进他们就业创业等等,如何更好地促进他们创业和就业?
李行伟:第一,从大学层面开始,我们会在创新、创业方面,提供更多渗透式的学习机会。比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