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看清中国新消费时代的真相
时间:2021-11-15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旺盛需求:中国消费的觉醒年代

金九银十,双十一。

在网购习惯早已形成,且于疫情期间加速全民渗透的当下,进入第13个年头的双十一,是否还能掀起足够的波澜,开发出新的价值?这或许也是正处于鏖战之中的各大电商平台所共同关切的问题。

11月1日,在为今年双十一发布的宣传片《我们普通的一天》中,天猫向外界传递了自身对双十一的最新思考与认知。

淡化商业成果数字的同时,天猫借由新的slogan,为双十一的内涵嫁接了更为宏大的主题,从而使易烊千玺的独白兼具温情与时代背景之下的感染力:11月11日,再普通不过的一天。

只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比往常多一些。

“比往常多一些向往“的背后,是中国消费市场旺盛的购买力。

就在宣传片播发前不久的天猫双十一预售首日,直播间里的李佳琦、薇娅二人合计创下近190亿元的成交额,跑赢4000多家上市公司2020年全年营收。

而就在疫情造成诸多不确定性的2020年,我国双十一全网总销售额突破5,200亿元,同比增长28%。至于刷新成交纪录,似乎已成为”常规操作“。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新冠疫情冲击、“七普“数据公布,引发公众对可支配收入下滑、防御性储蓄增加、人口红利走低等因素导致的消费不振隐忧。

而拼多多、名创优品等高举性价比大旗的线上、线下平台相继崛起,似乎也为上述忧虑提供了佐证,一时间,”消费降级论“甚嚣尘上。

然而,我国疆域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叠加不同年龄、受教育水平、生活理念及个别偶发因素影响,消费现象的多样化呈现亦是情理之中。

2012年以来,我国先后在奢侈品消费规模、高净值人群数量两个领域赶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乐于为更优质产品、服务买单的中产阶层人数已超1亿,消费需求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加速转变。

至于人口基数更大、却长期被供给端忽略的下沉市场,其品牌化消费意识才刚被唤醒,拼多多令人咋舌的发展进程,可被视为这一消费群体所蕴含消费能量的侧面展现。

除此之外,出生于1995-2009年间的“Z时代“,正在接过我国消费需求的接力棒。

安逸的成长环境与优越的物质条件,使”Z时代“形成了独特的消费品味:追求个性、乐于分享、习惯尝新。如果无法读懂他们的逻辑,你就可能错过泡泡玛特这样的投资机遇。

《2019年Z时代消费力白皮书》显示,2.6亿”Z时代“占我国总人口的19%,占我国整体消费力已达40%。

随着收入的获取和提升,属于他们的消费时代才刚刚开始,着实值得期待。

优质供给:混战中的复苏驱动力

与势头不减的消费需求相比,我国消费供给端的变革更加引人瞩目。

几年前在互联网行业风靡的那句“中国所有生意都值得重新做一遍“,正在当下照进现实。茶饮、咖啡、烘焙品,乃至烤串、火锅、酸菜鱼,这些看似平常的消费选择,突然成为资本集中关注的对象。

数据显示,仅今年5月,消费领域融资过亿的品牌就多达29个,超过2020年全年总数。

这样的空前盛况,似乎存在某种逻辑错乱。毕竟,相较于信息科技等高速发展中的新兴产业,消费是疫情之下受直接冲击最为严重的领域。

然而,有抖音、小红书为代表的新媒介助力品牌认知,有成熟的中国制造体系确保供应链稳定,有“打造爆款+裂变复制”的战术作为指引,面对奈雪的茶、完美日记等品牌上市带来的造富效应,创业者投身其中的热情有增无减。

精明的资本自然不会错过这波浪潮,除了在新消费品牌上进行押注,他们把目光同样投注在缺乏噱头的传统领域。

在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看来,以兰州拉面、沙县小吃为代表的传统餐饮具备“万店基因”,潜力巨大。

而当疫情的破坏力显现,迫使那些小富即安的手工业者们终于开始考虑数字化变革、标准化生产、精细化运营,在生存与发展需求面前,投资机构送上的投资意向书仿佛也不再像过往那样显得如此烫手了。

资本助力之外,这股消费供给侧革新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是翻涌的国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趋强大,民众本土文化意识觉醒,带动国货品牌奔腾发展。

这股国潮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花西子在口红膏体上的雕花纹饰,它是汉口二厂的真果汁汽水和奇妙抽签瓶,它也是运动品牌抛开一切浮华,在服饰最醒目处自信亮出的几个简洁大字:中国李宁。

国潮崛起的另一个根源,则是深植于我国民众内心的民族性。“新疆棉”事件后爆发的下架与解约风波,伴随鸿星尔克捐款义举而涌现的“野性消费”……

2021年这些现象级消费事件的背后,正是民族性与消费主义交互作用的结果。此时的消费行为,早已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消费主义,成为个体找寻集体归属感、寻求族群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然,非理性的繁荣很难持续。今年8月以来,新消费领域投融资开始遇冷。

当“爆款复制”的打法不再是秘密,获客成本逐渐高企,估值严重倒挂与商业模式的不成立,让野蛮生长的新消费供给开始退潮。

不过,一些头部新消费品牌似乎已经掌握成为长青企业的密码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