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中国和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张亮丽名片。其面积不到北京的1/8,不到上海的1/3,略高于广州的1/4,却用了仅仅40多年,就成为中国经济第三城、亚洲经济第五城。
深圳的上市公司,即在A股、港股、美股上市且注册在深圳的上市公司,以及注册在其他地区但总部在深圳的上市公司,已达500家(A股382家),这一数量在内地仅次于北京、上海,超过杭州和广州之和。截至今年10月底,深圳上市公司总市值约15万亿元,在内地仅次于北京,超过上海和广州之和。
深圳是知名企业和企业家的摇篮,目前有8家世界500强,预计未来5年,比亚迪、顺丰、平安银行、华侨城、招商蛇口、阳光保险、中国广核、中兴通讯和中集集团等也有望进入。
但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出来后,人们发现,深圳前三季经济增速为7.1%,在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中垫底(北京10.7%,上海9.8%,广州9.9%),在内地GDP十强城市中垫底,在前三季度实现了万亿GDP的14座内地城市中垫底,在内地23座2020年“万亿俱乐部”城市中仅略高于郑州(7%)和西安(5.7%)。
为剔除疫情因素导致的非正常起落,我国还使用了两年平均增长这一指标。前三季度全国的两年平均增长为5.2%,深圳为4.8%,低于全国平均。
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在主要城市中垫底,意味着什么?应该怎么看?
深圳增速为何下滑?
从调研看,深圳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高基数的影响。去年深圳经济增速为3.1%(北京1.2%,上海1.7%,广州2.7%),去年率先复苏带来的高基数对今年同比增速有拖累;
制造业的影响。深圳制造业对基础原材料需求大,外向型经济对国际运输依赖强,高科技产业对国际供应链依存度高,卡脖子问题更加突出。今年能源和原材料涨价,运费涨价,芯片既缺又涨价,加上美国对华为的抑制,对深圳都是不利影响。深圳制造业中起支柱性作用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明显放缓。华为去年前三季度收入为6713亿元,今年为4558亿元,下跌了32%。
房地产的影响。前三季度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5.2%,其中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同比下降17.8%,不断升级的房地产调控使楼市成交量严重下滑。
企业外迁的影响。深圳制造业土地空间有限,综合成本上升,是全国新房价格最高的城市,加上各地都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少深圳企业纷纷外迁。据天眼查数据,深圳市企业注销/吊销数,2015年、2016年为14766家、22477家,2019年达228765家,是2015年的15.5倍。一些外企制造业基于成本等考虑也在搬迁或关闭在深圳的生产基地,如去年底日本埼玉村田制作所关闭了子公司升龙科技,史丹利百得精密制造(深圳)公司宣布解散。之前还有三星、德昌电机、爱普生、艾默生、奥林巴斯等制造业企业撤出深圳。
跨境电商的影响。今年4月以来,亚马逊大规模“封店”,深圳的跨境电商大卖家帕拓逊、傲基、通拓、泽宝旗下的多个产品品牌都遭到封号、下架链接的惩罚,损失惨重。
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显露出来,如深圳小学招生数、移动通信人数的同比下降。2020年深圳小学招生19.07万人,同比下降6.5%;2020年末深圳移动电话用户为2682.07万户,同比下降7.49%。这背后折射出深圳人口一直在强劲净流入的状况正在放缓。
是增速逆转,还是“爬锅底”转型?
对深圳经济增速下滑,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一种认为,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只是正常的调整。
一种认为,“增速逆转”是及时的警示。深圳这些年所获荣誉很多,大礼包不断,有些自我膨胀。其实,同样是外向型经济,苏州和宁波就没有这样失速。再如对人的吸引力,深圳人口净流入10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但2019年被杭州超过。此外,高成本到底会倒逼产业升级,还是会让产业空心化,也值得观察。
还有一种认为,深圳已走上“不以GDP论英雄”的新阶段。非要以增速论英雄,深圳具有较大的债务扩张空间,很容易通过基建和民生投资拉升增速。深圳的政府债务规模占GDP之比在一线城市中为最低,且已宣布今年将实现政府隐性债务全部清零。
2020年末深圳全市政府债务率为7.4%,低于全国21.50%的平均水平,负担很轻,要想快一点,加点杠杆完全没问题。在短期,可以通过更大的财政支出进行逆周期调节;在中长期,为应对制造业外迁压力,深圳也有能力对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加大财政支持、税收减免力度,出台更多政策吸引高技术人才,积累人力资本。
有研究者举出两组数字,说明深圳并没有失去吸引力。一是全市常住人口中15-59岁人口接近1400万,占80%。二是2015年起中国排名前20的大学,每年有超过20%的毕业生到深圳。2019年北大和清华毕业生分别有32%和26%来了深圳。
这说明深圳的人口结构既年轻,质量又高。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质量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深圳未来依然可期。
深圳市原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说:“深圳是移民城市,流动人口和移民天生就有危机意识,关心城市的前景。深圳历史上有过多次关于危机的讨论,比如‘特区还能特多久’‘深圳,你被谁抛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