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二十年:中国为世界提供蓬勃增长的市场
时间:2021-11-14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启了融入全球经济的新征程。二十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国的进出口总量从5098亿美元扩大到2020年的46463亿美元,利用外资和外汇储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十年来,中国开放的大门越来越敞亮,产业链也越来越完善。在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的今天,中国如何继续扩大开放,继续推动世界经济融合发展,如何同各国分享市场机遇?入世二十周年之际,第一财经特推出系列评论。

第一财经编辑部希望我能够写一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二十周年的文字,不少智库专家也有此类提议,因为知道我参加过不少国际经贸规则的磋商工作。其实我参加经贸规则磋商工作的时间表要早于中国入世,当时叫复关谈判(恢复中国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固有席位)。1993年8月,我入职上海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现为国际关系研究所),就是去专门从事复关谈判的相关研究。

几个难忘的经贸观点

中国要融入国际经贸体系,就必须熟悉总体上的规则,包括关税减让、最惠国待遇、农产品贸易条件、服务业(当时我国还叫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城郊土地批租、外资控股下的企业经营权、非关税壁垒的清除、年度性的国家宏观货币政策倾向等。这在28年前是挺复杂的,光是翻译就是浩大的工程。

是中国要求复关,只好由社科院的科研人员自己组织力量翻译;我当时甚至还参考了李鸿章时代洋务运动时期的相关术语,觉得江南制造局和格致书院当年很了不起。根据时代需求和复关谈判(也就是后来的入世谈判)主要对手所提出的诸多条件,我和同事们翻译的文本中有很多条款,受到了当时有关部门和行业代表的质疑;而当时的学术界和理论界也有明显的不同声音。印象深刻的观点如下:

其一,我国有丰富的、已开发的铁矿,为什么要从海外大规模进口?如当时宝钢正在和巴西、澳大利亚谈判,还要造专用码头用以进口铁矿原料。如果建成并达成关税减让协议,攀枝花的铁矿原料和梅山炼铁厂业务如何安置?我们在调研和实际交流中获知,含铁量超过35%以上的为富铁矿;当时中国的不少产地则为贫铁矿,炼铁成本高、环境代价大、铁路运输能力有限(煤、铁还常争车皮)。如果在外汇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进口优质原材料是明智之举,应该支持企业决策权。

其二,紧接着的问题就是外汇是由国家统管的,大企业都要自主进口,如何统筹又保障经济安全?即我国当年外汇储备相当紧张,到1996年全国外汇水平才516亿美元(已到历史最高水平);东南沿海企业都自主进口原材料,如何保证中央层面的国际货币战略需求?经过艰苦的探索,三个渠道解决问题:一是由外贸合作伙伴提供外汇,当然另行支付其合理费用;二是举办上海外汇交易中心,即以市场化手段来调剂外汇,把外汇本身也当商品;三是在区间内实施弹性汇率。

其三:什么是货币政策?还要保持央行的独立性?每季度要公布流动性方面的宏观数据?如果保持央行独立性是国际通行的做法,那么在中国如何处理中国人民银行同国家财政部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央行地位问题争议最大。我们请来了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行长来说明,他先强调央行独立性就是负责利率、汇率和债券利率以及回购利率;财政部负责预算、决算和债券规模。如果央行没有独立性,那就是财政部下属的钞票司,对通货膨胀管控是不利的,自然信息要公开。

其四:劳动力是商品?工资标准还能由员工和企业主直接谈判?国有企业一旦被外资控股,外方管理层就有随意解雇工人的权力?这实际上是我当时压力最大的课题,几乎舆论也是一边倒地支持保障第一线工人的权益,并声称新中国求解放就是为了让工人能够自己当家做主。最后结合深圳的实践,说清楚了劳动力有商品属性的概念,同时劳动力根据其教育和培训的水准可以获得相应工资、补贴和奖金;工会可以参与和管理层的工资谈判;后再立法规定外企必须建立工会。

这些疑问和固有观点,都发生在目前第一财经日报年轻读者诞生之前;当时自然也没有第一财经,可以传播或解释前进中需要的复关(入世)谈判新观点。我等研究者、翻译者,没有捷径可走,于是就通过一场场形势报告来对公众加以说明。

几个经典的实战案例

在纪念中国加入WTO二十周年之际,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说中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其实,这是宏观层面的格局;中国以现有的积极作为和经济体量,自然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力。但微观层面上,我曾经参与的贸易磋商和商业调研案例更加丰富。从以下案例中也可以品味到,中国企业曾受到的观念性碰撞。

案例一:“断电已经二十四小时,依然冷若冰霜”。这是当年上海一家冰箱生产厂家投放于电视台的广告词,曾经家喻户晓;意思是其生产的冰箱质量一流。该企业在入世后和外资谈判方面,获得了足够的尊重和实际性收益。然而不久,外资方面敏锐地提出:既然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都经常发生断电,说明电力设备和电网设施,或者能源开发乃至原材料如煤矿等方面的开采领域,投资不够,能否吸收外资参加呢?换言之,外商认为投资东南沿海电厂的收益会更加丰厚。这个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